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10篇 |
免费 | 499篇 |
国内免费 | 103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83篇 |
农学 | 1782篇 |
基础科学 | 2058篇 |
1409篇 | |
综合类 | 12123篇 |
农作物 | 1886篇 |
水产渔业 | 1169篇 |
畜牧兽医 | 6138篇 |
园艺 | 2413篇 |
植物保护 | 7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2篇 |
2023年 | 604篇 |
2022年 | 723篇 |
2021年 | 810篇 |
2020年 | 615篇 |
2019年 | 898篇 |
2018年 | 941篇 |
2017年 | 462篇 |
2016年 | 687篇 |
2015年 | 654篇 |
2014年 | 1576篇 |
2013年 | 1069篇 |
2012年 | 1360篇 |
2011年 | 1282篇 |
2010年 | 1247篇 |
2009年 | 1307篇 |
2008年 | 1165篇 |
2007年 | 1177篇 |
2006年 | 1150篇 |
2005年 | 1184篇 |
2004年 | 902篇 |
2003年 | 845篇 |
2002年 | 795篇 |
2001年 | 722篇 |
2000年 | 845篇 |
1999年 | 910篇 |
1998年 | 880篇 |
1997年 | 789篇 |
1996年 | 818篇 |
1995年 | 815篇 |
1994年 | 700篇 |
1993年 | 668篇 |
1992年 | 634篇 |
1991年 | 630篇 |
1990年 | 530篇 |
1989年 | 405篇 |
1988年 | 213篇 |
1987年 | 192篇 |
1986年 | 158篇 |
1985年 | 156篇 |
1984年 | 147篇 |
1983年 | 127篇 |
1982年 | 105篇 |
1981年 | 82篇 |
1980年 | 64篇 |
1979年 | 49篇 |
1978年 | 14篇 |
1965年 | 21篇 |
1964年 | 15篇 |
1959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施氮量对稻季氨挥发特点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砂土和黏土两种土壤类型上,研究了施氮量对田面水NH4+ N浓度、氨挥发损失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剖面氮素含量的影响。施氮后田面水NH4+ N浓度和氨挥发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施氮后1~3 d达到峰值,黏土要低于砂土;氨挥发损失量为分蘖肥时期>倒4叶穗肥期>基肥时期>倒2叶穗肥期;黏土上稻季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0.49~87.06 kg/hm2,占施氮量的10.92%~21.76%;砂土上稻季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1.32~102.43 kg/hm2,占施氮量的11.32%~25.61%;施氮后氨挥发峰值和田面水铵态氮峰值同步出现,以分蘖肥时期最大,两者比值范围为23.76%~336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增加,氮素积累量也增加,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黏土上的水稻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要略高于砂土上的;土壤氮素含量在土壤深度40~50 cm处最低,相应各层土壤氮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黏土要高于砂土。从氨挥发损失的角度来看,当施氮量超过250 kg/hm2时,氨挥发损失总量将跃增; 而从水稻获得高产的角度来看,施氮量应为300 kg/hm2左右,因此,试验条件下水稻高产且环境安全的适宜施氮量为250~300 kg/hm2。 相似文献
992.
993.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 已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小麦近缘种属具有改良小麦所需的许多目标性状, 是丰富小麦遗传变异、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因资源。采用室内接种鉴定法, 从20份小麦近缘属种材料中发现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高抗H. filipjevi。分别对3套普通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附加系和6VS易位系进行接虫抗性鉴定, 结果6V染色体附加系高抗H. filipjevi;含6VS的易位系则表现感病。据此推测, 簇毛麦6V染色体上可能含有抗H. filipjevi基因, 且可能位于6VL上。 相似文献
994.
近10余年来由于过度捕捞,鄱阳湖区内的虾类资源及种群结构受到破坏,青虾种质质量下降,抱卵虾个体减小,成熟期提前。为了恢复鄱阳湖青虾的品种优势,结合良种选育研究,我们于2003-2004连续两年在都昌县青虾良种繁育基地进行了池塘主养青虾试验,以期摸索出最佳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995.
为查明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凸眼病病原,从患病梭鲈病灶眼、肝、脾和肾分离纯化病原菌,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开展人工感染试验,测定其血清型及MLST分型,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命名为SL1701株)为本次引发梭鲈病害的致病菌,Ib-ST261型。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分离得到的细菌SL1701对健康梭鲈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4.5×105CFU/m L时可使80%受感染梭鲈死亡,并可复制出自然发病鱼的症状。菌株SL1701革兰氏染色为阳性链球菌,γ溶血,生理生化特性与普通无乳链球菌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同源性最高,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SL1701对氟苯尼考、氟罗沙星等1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磷霉素等8种抗生素耐药。结果表明,分离菌株SL1701为Ib-ST261型无乳链球菌,养殖时可选用氟苯尼考及氟罗沙星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