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究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分析了表层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等级。结果表明:2018年研究水域海水中重金属Hg、As、Cu、Pb、Cd、Cr和Zn平均浓度为3.852、1.948、6.362、4.542、0.294、6.201和44.56μg/L,Hg、Cu、Pb和Zn均超出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Hg、As、Cu、Pb、Cd、Cr和Zn平均浓度为0.339、14.815、5.055、3.436、0.133、12.667和75.578 mg/kg,仅Hg超出了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春夏季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浓度较高,秋冬季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较高,这主要与入海径流的季节变化有关。空间分布显示,中华鲟保护区核心区的重金属浓度较高,Hg、As和Zn元素均有明显富集趋势。海水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大于5,处于严重污染水平;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小于5,处于低污染水平。7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强弱为HgCdAsCuZnPbCr,除Hg处于很强生态风险水平外,其余元素均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处于强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22.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实施以来,为科学有效保护中华鲟及其息栖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障。由于当时时间紧,以及对中华鲟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条文内容和规定上就采用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对于有些问题采用了一般性处理的形式。随着时空的变迁和中华鲟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现有条文内容和规定已不能满足保护区工作的实际需要。2009年,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立法已被市人大列入立法规划。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阐述了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可行性,1) 有坚实的法制基础;2) 地方政府规章实施一段时问后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符合我国立法程序;3) 出台地方性法规是解决《办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唯一可行的途径。最后对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立法提出的相应对策与建立。首先,应确立保护区立法的四个目标;其次,应坚持两个立法原则,一是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系统性保护原则;第二,地方法规立法的特有原则,包括地方性原则、创制性原则;最后,应建立六项基本制度,包括开放性管理制度、生物资源特性制度、土地权属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制度,以及专项救护与驯养繁殖制度。  相似文献   
23.
基于栖息地适应性指数的长江口刀鲚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型鱼类,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资源。为研究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2—2014年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采样数据,分析长江口刀鲚相对资源密度(RAI)与水深,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模型。结果表明:长江口刀鲚春、冬两季的RAI较高,并主要分布在南支水域附近;刀鲚种群在长江口多栖息于水深10 m以下,盐度范围为0.0~1.0的中上层水域;春季水温与适应性指数(SI)之间变化平缓,夏、秋两季S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2.5℃和28.5℃,冬季集中分布在15℃附近水域;回归分析表明,使用几何平均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长江口刀鲚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刀鲚分布的影响,依据HSI模型讨论了刀鲚的时空分布,并对选用的HSI模型进行评价,为保护长江口刀鲚种群并修复长江口的生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
基于标志放流信息的长江口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4-2014年在长江口水域标志放流中华鲟12570尾,标志回捕中华鲟24尾次,接收18枚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AT)信息.本研究根据标志放流信息,分析研究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分布...  相似文献   
25.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作为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公海金枪鱼捕捞对象,其资源状况和管理情况一直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而对其生活史特征,尤其是生长特征的研究,是对大眼金枪鱼进行准确资源评估和合理养护管理的基础和关键部分。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观察员于2013―2018年收集的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通过体长-体重关系研究其生长特征,并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其生长特征在不同年份、季度和海域间的差异。依据收集的8806尾大眼金枪鱼样本,求得其上颌叉长FL和加工重量GT (去掉鳃、尾鳍和内脏后的重量)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式,其中条件因子a的估计均值(95%置信区间)为1.07(0.99~1.14)×10~(-5),异速生长参数b的估计值(95%置信区间)为3.08 (3.07~3.10)。本研究构建了7个不同异质性组合的混合效应模型, AIC值和均方根误差值均表明同时考虑年份、季度和区域差异的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最佳模型的结果表明,印度洋15°S以南和以北海域的大眼金枪鱼个体生长特征差异极小,北部个体仅略重于南部个体;相比于第三和第四季度,相同体长的大眼金枪鱼在第一和第二季度具有更多的重量; 2015年和2016年采集的个体在同样体长时体重更重,而2014年和2017年的大眼金枪鱼体重比其他年份更轻。本研究结果旨在为大眼金枪鱼的资源评估及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异质性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近海、远洋渔业种类的生活史特征、种群特征和资源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26.
茶园集中开发区水土流失特征研究——以槐植卡口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安溪县感德镇茶园集水区为单元,在双岐支毛沟出口处设立卡口站,定量研究了茶园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茶园集水区年径流总量约为15 567.60 m~3/km~2,年产沙量约为58.62 t/km~2,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雨型对泥沙和径流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典型性大降雨对径流和泥沙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泥沙机械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泥沙颗粒以砂粒(2~0.05 mm)为主,石砾(2 mm)、粉粒(0.05~0.002 mm)和黏粒(0.002 mm)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27.
中华鲟主要病害临床诊断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抢救、暂养、养殖和放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工作中,采用水产动物医学的临床技术和方法,对中华鲟的健康和疾病进行跟踪检验、诊断、预防和控制,以保障中华鲟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总结了几年来的中华鲟病害临床实践,对几种主要病害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鞭毛虫病、车轮虫病、烂鳃病、胃充气并发症和肠炎病等是常发性、暴发性疾病,是中华鲟养殖、暂养、救护过程中重点防治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细菌性败血症和车轮虫性烂鳃病危害尤其严重,通常会出现躯干部有黑点、色斑、溃疡灶等体表症状。鞭毛虫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该寄生虫经过碘液染色才可以确定病原,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8.
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该文以高职院校《中兽医》课程为例,探讨挖掘《中兽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思政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实施以及课程建设中自学资源、活动资源等方面有机融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9.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30.
饥饿再投喂对缢蛏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海水温度8~11℃,盐度20~22,pH7.4~7.9的条件下,将采自福建宁德的5种规格缢蛏(平均壳长0.7cm、1.4cm、2.0cm、4.0cm、6.0cm分别记为N1、N2、N3、N4、N5,其中N1、N2、N3为稚贝)饥饿6d后投喂单胞藻5d,以淀粉酶活力、纤维素酶活力、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研究了饥饿再投喂期间不同规格缢蛏消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过程,对缢蛏的补偿生长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缢蛏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有随个体增大而下降的趋势,总抗氧化能力随个体增大而升高。饥饿阶段:N1组消化酶活力迅速大幅下降,N2、N3、N4组不同程度升高后下降,N5组在饥饿期间无明显变化;丙二醛含量显著(除N3)降低(P<0.05),2~3d时降至最低,此后开始上升。恢复投喂后各组消化酶活力分别在1~4d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P<0.05)。恢复投喂3d后N1、N4、N5组丙二醛含量降至显著小于饥饿前水平(P<0.05)。试验期间各规格缢蛏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对缢蛏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其消化能力,说明可设置合理的饥饿再投喂模式使缢蛏发生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