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林业   94篇
农学   105篇
基础科学   79篇
  158篇
综合类   652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389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不同方式的秸秆还田处理,研究其对农田土壤线虫数量、属的种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生态学指数的影响。田间试验分为A(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B(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C(小麦玉米秸秆全部还田)、D(施肥但秸秆不还田)、E(小麦秸秆50%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F(玉米秸秆50%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G(秸秆不还田也不施肥)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了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在7个处理中共鉴定出36属线虫,其中食细菌类线虫15属,食真菌类线虫5属,植物寄生类线虫9属,杂食-捕食类线虫7属。与G组相比,秸秆还田增加了线虫总量和食真菌类线虫、捕食杂食类线虫种类,提高了线虫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瓦斯乐斯卡指数,其中以小麦秸秆50%还田的E组指数值最高。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可增加土壤线虫的数量和多样性,提高土壤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982.
河流水沙情势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改变河流形态,被广泛用于解释河流的时空变化规律.三峡库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三峡水库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库,其运行极大改变了库区内长江干流原有的水沙情势.研究近年库区内的长江干流的水沙变化可为水库的调度运行及库区的泥沙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基于三峡库区干流入库站朱沱站、位于嘉陵江与...  相似文献   
983.
随着江苏省在2018年提出“美丽江苏”建设,乡村景观作为展示当地乡村风貌的载体开始大力建设,但对于传统农业的代表“二十四节气”没有突出体现。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农事、民俗、文化内涵。现处于网络高速发展时代,人们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认识逐渐淡化,如何保护并使用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本研究通过分析节气的物象要素,探讨其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转译和表达,以及运用设计手法在实际生态环境中建构、优化乡村景观,以达到推动泰州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4.
为探究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地下茎扩展性的影响因子,选择祁连山东段高山草原野生矩镰荚苜蓿根茎为材料,在原生境下,设置不同的覆草厚度(0,1和3 cm)、种植深度(5,10 cm)和根茎切段长度(10,20 cm)共12个处理,通过观测根茎成苗后新根茎发生特性、数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等,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矩镰荚苜蓿根茎生长特征和扩展能力的影响.结果 显示:不同覆草厚度下,矩镰荚苜蓿的新根茎数、根茎扩展最大距离、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对每个测试指标而言,影响效果均表现为盖0>盖3>盖1.在种植方式上,种植深度和片段长度对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依次为20×10>10×10>20×5>10×5,但对于衡量根茎扩展能力的各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本试验选择的种植方式均是矩镰荚苜蓿根茎的适宜繁殖条件.综合分析表明,无覆草、片段长度20 cm、种植深度10 cm的种植方式可以实现矩镰荚苜蓿根茎扩展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985.
为验证几种生物农药对茶叶斑病的防效,于2019—2021年连续3年开展了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防治茶叶斑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对茶叶斑病的防效整体略低于化学农药,但差异不明显。考虑到生物农药对环境安全且无毒,在生产上应该加大对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  相似文献   
986.
为了探究和分析红甜菜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本研究以红甜菜块根为试验材料,通过酶标仪-微孔板建立了3种微量FRAP、DPPH和ABTS体系,来评价红甜菜水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红甜菜水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总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最高清除率分别达91.92%和83.79%....  相似文献   
987.
为构建gE基因缺失的牛Ⅰ型疱疹病毒(BHV1),本研究在BHV1全基因组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pBHV1-ZJ的基础上,利用Red E/T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gE基因缺失、gE和gN双基因缺失的pBHV1突变体,通过转染获得了重组病毒rBHV1-△gE,而双基因缺失突变体pBHV1-△gN-△gE则未能观察到细胞病变。病毒噬斑大小和生长曲线试验表明,在感染细胞内和培养基中,rBHV1-△gE滴度与亲本毒株BHV1无明显差异,而rBHV1-△gN显著降低;重组病毒rBHV1-△gE和前期构建的rBHV1-△gN形成的噬斑均显著小于亲本病毒,其大小分别为亲本病毒的18%和64%。rBHV1-△gE和rBHV1-△gN的构建将有助于阐明gE与gN协同作用机制和为研制BHV1新型基因标记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8.
为了解北京市平谷区北独乐河村桃园养分管理现状,采用随机确定调查样点的方式调研农户桃园养分管理现状,并结合桃树养分吸收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合理管理桃园养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在养分投入量上,氮磷钾平均投入量为N1 004.9 kg·hm-2、P2O5 705 kg· hm-2、K2O 1 065 kg·hm-2,分别为桃树养分需求量的5.2、9.2、4.3倍.在施肥结构上,42.9%的农户桃园全年只施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的投入.在施肥时期上,有60%和40%的农户分别选择在秋季和春季施用基肥,只有5.7%的农户在基肥后追肥3次,其余均少于3次.建议桃园应将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控制氮磷钾肥的用量;在秋季(9-11月)施用基肥,并重视追肥次数,从而达到合理管理桃园养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9.
采集16头舍饲牦牛瘤胃液,分析其中Fe、Cu、Zn、Mn等9种微量元素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同时分析微量元素间及其与瘤胃液VFA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牦牛瘤胃液中Fe、Mo的含量相对较低,Cu、Mn、Se的含量在适宜范围内,Zn的含量相对较高。Fe与Zn、Mn、Se、Sr呈正相关(P0.01或P0.05);Zn与Cu、Mn、Se、Sr呈正相关(P0.01或P0.05);Mn与Sr呈正相关(P0.01)。牦牛瘤胃液中乙酸浓度较低,丁酸浓度较高。Mn与总VFA、乙酸、戊酸呈正相关(P0.01或P0.05),Si与戊酸呈负相关(P0.05)。结论:牦牛瘤胃液中Fe、Mo、Zn的含量不在适宜范围内,存在健康隐患;Fe与Zn、Mn、Se、Sr,Zn与Cu、Mn、Se、Sr,Mn与Sr具有同源性;乙酸、丁酸的含量不在适宜范围内,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可能因此受到抑制;较高的Mn和Sr含量可能促进VFA的合成,而较高的Si含量可能降低戊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990.
试验旨在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PARGC1A)在金华猪和大白猪中的遗传特征和表达情况,探究PPARGC1A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模式。以金华猪和大白猪为试验动物,分别提取背脂组织的总RNA,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PPARGC1A基因序列(登录号:NM_213963.2)设计编码区和实时定量PCR引物,以猪GAPDH基因和β-actin蛋白作为内参,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PARGC1A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在金华猪背脂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金华猪PPARGC1A基因CDS区全长2 361 bp,编码786个氨基酸,该蛋白分子大小90 336.01 u,其中丝氨酸(ser)所占比例最高(13.7%),色氨酸(Trp)所占比例最低(0.8%)。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金华猪PPARGC1A基因与山羊、牛和绵羊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5.0%、94.9%和94.9%,在物种进化中具有较强的保守性;金华猪PPARGC1A蛋白不稳定指数为74.88,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4种结构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26.59%、5.73%、5.73%和61.96%,PPARGC1A蛋白同源建模经折叠、弯曲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获得三级结构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一致,显示PPARGC1A基因在背脂较厚的金华猪中表达量显著低于瘦肉型的大白猪(P<0.05)。本研究为探明PPARGC1A基因对猪脂肪沉积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