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3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红蓼褐斑病的病原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蓼上壳针孢引起的两种褐斑病症状研究,发现蓼壳针孢Septoria polygonorumDesm.引起的褐色病斑较大,而待定种Septoriasp.引起的灰色病斑较小.蓼壳针孢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分生孢子萌发温限为5~35℃,最适25℃,室温下萌发率为25.2%;孢子萌发需有液态水存在,100%相对湿度萌发率为7.6%,低于100%则不萌发;pH值4.53~9.18均可萌发,最适pH为6.47;对光敏感,连续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牛粪浸液、土壤浸液、蔗糖浸液对孢子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红蓼叶榨出液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3.
为了明确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的生物防治潜力,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其抑菌能力。抑菌谱表明,B-401对马铃薯坏疽病菌、马铃薯褐腐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孜然根腐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74.45%,71.57%,70.05%,48.01%,56.01%,60.25%,64.65%,45.01%和31.79%。在贮藏库中进行1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52.67%。生物学功能测定表明,该菌株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3.42和2.60 mg/L,且具有固氮能力,无溶磷能力。对B-401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其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相似文献   
144.
采用马铃薯坏疽病菌已知分布点和中国14个环境地理变量图层,运用GARP生态位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模块,对该病原菌在中国的适生区和风险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其在甘肃、云南、贵州、四川、新疆、宁夏、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有较大面积的适生区;在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北京、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等省市有大面积的适生区,其综合风险值为0.792,具有风险性,需重点监测。本研究为监测和防止马铃薯坏疽病的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5.
马铃薯坏疽病、炭疽病和枯萎病是甘肃省马铃薯贮藏期最主要的病害,为了获得马铃薯贮藏期病害防治的生防菌株,利用对峙培养法从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线叶嵩草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得高抗菌株263XY1,其对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67.17%,86.17%和70.89%;该菌株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基中分泌的IAA分别为3.31和1.52 mg/L,在PKO含无机磷培养基中的有效磷增量为38.94 mg/L,具有固氮能力。经16S rDNA序列分析,其与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登录号:JQ547633.1)同源性达99%,初步鉴定为死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46.
以高寒草地土壤分离出的56个真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经愈创木酚-PDA培养基和α-萘酚-PDA选择性培养基初步筛选, 再根据菌株在愈创木酚、邻苯二酚、邻苯甲苯胺为底物的选择性培养基上菌体生长及菌落大小、漆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变色圈直径大小及其变色圈颜色深浅程度,以及测定油菜秸秆诱导的液体发酵产漆酶活力,筛选出1株产漆酶酶活真菌菌株(编号为310b)。经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Marasmius tricolor。对菌株310b产漆酶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310b在25℃培养条件下产漆酶活力最大,初始pH值为4.0时,漆酶活力最大,蔗糖、蛋白胨分别为诱导菌株产漆酶活力最高的碳、氮源。几种非营养有机物对菌株产漆酶活力大小不同,α-萘酚和吐温-80对菌株产漆酶没有明显影响,愈创木酚、单宁酸、吲哚乙酸抑制菌株产漆酶,其中吲哚乙酸抑制作用最强烈(P<0.01)。在Cu2+浓度为0.001~0.025 g/L范围内,随Cu2+增加,产漆酶活力增加,0.025 g/L时产酶活力最大。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诱导漆酶活力增加。在60~180 r/min的转速范围内,随着转速的增加,漆酶活力增加。油菜秸秆粉的量在0~1 g范围内,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漆酶活力增加;1~2 g范围内,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漆酶活力减小。  相似文献   
147.
采用对峙培养法对马铃薯炭疽病的拮抗菌株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拮抗菌株ZHA10对炭疽病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76.43%,其可以使病原菌菌丝变形和裂解;ZHA10菌体短杆状、革兰氏阳性、大小为(0.5~0.75)μm × (1.5 ~3.1)μm、芽胞中至尖端生。通过生理生化测定、16S rDNA以及gyrB序列分析,鉴定ZHA10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此外,ZHA10还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孜然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ZHA10抑菌能力良好,抑菌谱宽,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8.
珠芽蓼内生菌Z5产IAA和抑菌能力测定及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珠芽蓼内生细菌Z5为研究对象,采用Salkowski比色法和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分泌植物生长素(IAA)的能力和对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对Z5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Z5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68.62和5.14mg/L;Z5对番茄灰霉病菌、小麦离蠕孢菌、玉米大斑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立枯丝核病菌、甜瓜枯萎病菌7种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说明Z5具有较广的抑菌谱。Z5菌体杆状,大小为1.65~3.34μm×0.46~0.71μm,G+,中生芽孢,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基因序列测试结果均表明,Z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本研究为高寒草地特有的植物内生促生拮抗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也为开发经济环保的生物农药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9.
甘肃省番茄早疫病菌致病力测定及品种田间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省河西番茄产区采集了36份番茄早疫病样品,共分离得到7个番茄早疫病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A1、A3、B和D4个分离物均可致病,且这4个分离物致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态均为倒棍棒形,暗褐色,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具纵隔膜0~5个,横膈膜5~12个,大小为(67~150.5)μm×(15.5~28.5)μm,喙长为(68.5~180.5)μm×(3.0~4.5)μm,根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llMart) Sorauer.对39个供试品种(系)的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系)7个,.感病品种(系)30个,高抗品种(系)2个,感病材料占所有鉴定品种(系)的82.1%,抗病材料仅占17.9%.  相似文献   
150.
接种尖镰孢菌对枸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及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抗感枸杞与根腐病病原菌互作过程中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差异与抗病性的关系,以枸杞栽培品种宁杞一号(NingqiⅠ)、宁杞二号(NingqiⅡ),国内野生种中国枸杞、宁夏枸杞,美洲引进野生种L.brevipes、L.exsertum等6种材料为参试材料,采用切根法接种强致病菌尖镰孢菌后统计死亡率,以此筛选出抗病和感病材料,并测定二者0~20 d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羟化酶(C4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等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以及总酚和类黄酮等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6种参试材料接种枸杞根腐病强致病菌尖镰孢菌后,野生材料较栽培材料抗病性强,宁杞一号为感病材料,L.exsertum抗根腐病能力最强;抗病材料L.exsertum苯丙烷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性显著高于宁杞一号,初步确定苯丙烷代谢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的活性和类黄酮的含量与枸杞材料抗根腐病呈正相关。因此,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初步可以作为筛选抗枸杞尖镰孢菌根腐病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