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348篇
农学   204篇
基础科学   120篇
  130篇
综合类   958篇
农作物   125篇
水产渔业   101篇
畜牧兽医   640篇
园艺   209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布局策略。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布局优化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和农业发展主导区以及环境保护主导区;(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可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3)应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保障城乡用地需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优化生态开发利用模式等方面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为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2.
基于PSR-CPM模型的市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PSR模型为基础,构建目标层、准则、因素层和指标层4级评价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CPM)对2005—2014年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8年,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达到临界安全状态;2008—2009年,土地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降低到较不安全水平;2009—2013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并稳定在较安全水平;2013—2014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略有下降趋势,再次降低到较不安全状态。2005—2008年的变化主要是晋城市开展造林工程和产业结构改革的结果;2008—2009年的变化主要是受经济危机和旱灾的影响;2009—2013年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经济、粮食产量的恢复和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13—2014年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发展减缓和人口增长所造成的。针对主要限制因素,晋城市今后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转型,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和增加农业灌溉设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3.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和制定优化策略,对于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长河流域为例,以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进行了综合评价,划分了农村居民点等级类型,并确定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的影响,具体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辐射度和工业区与居民区的临近度等12个影响因子;基于农户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的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为背景,能较全面且针对性地反映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特点;通过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和优化策略,实现了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确保了布局优化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结构和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为黄土山丘区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与优化策略研究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为北方压煤山丘区村庄综合整治与时空管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研究温度、光照周期以及盐度对刚毛藻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其最适应的生长环境。在实验室智能光照培养箱的培养环境下,用单因子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周期以及不同盐度对刚毛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刚毛藻最适温度条件为19.9~24.9℃,在温度为14.9℃和29.9℃时,刚毛藻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但依旧可以正常生长。当温度达到4.9℃时,刚毛藻出现负生长现象;刚毛藻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无法生存,但是当有光照的情况下,即使从来都没有接触到黑暗的环境,它都可以自然生长,当光照周期为12L∶12D时,其生长速度最快;而盐度对刚毛藻生长速度的影响虽然很显著,但刚毛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极其广泛,其在盐度为10‰~45‰的条件下均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5.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区域性流行于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的条件致病性温度依赖性双相型病原真菌,它能对免疫功能低下者造成致命的全身性感染,25℃时呈现菌丝状生长,而在37℃或在宿主体内为酵母相生长。为深入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性和双相转化的分子机制,原有的遗传转化筛选标记基因已不能满足研究需要。为此,我们通过用马尔尼菲青霉菌微管蛋白β亚基基因启动子替换粗脉孢菌苯菌灵抗性基因的启动子,构建了一个苯菌灵抗性基因盒,并成功地将其运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遗传转化研究中。  相似文献   
86.
线形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我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规定,交通运输等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必须承担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和义务,并同时进行监测。针对交通运输等线形工程占地多,穿越交叉工程多,破坏和影响面积大等特点,提出线形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案,为此类建设项目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针对大规模育种条件下海量育种材料田间布局统计手段落后、效率低和及时性差等问题,以改进育种材料田间标识和定位技术为切入点,研究基于RFID技术和手持移动终端的田间布局高效采集模式及布局图快速、准确绘制方法,并集成应用WIFI、GPRS、3G/4G等无线网络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育种材料田间布局统计系统。系统节省了田间纸质记载和人工录入的环节,避免了二次整理时产生的错误,实现了育种材料的快速准确定位、田间布局数据的高效采集、布局数据的无线实时传输和田间布局图的精确绘制。在国内多家大型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提高育种材料田间布局统计效率和精确度,降低育种从业人员的田间劳动强度,促进育种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8.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区规模,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标准及规模。通过采用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法,研究农户的从业分类,从而研究该比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果表明:(1)农户通过聚类可以分为4类:纯农业型、农业多样化型、务工型和农工兼具型;(2)宅基地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生活用地及生产用地;(3)根据农户性质及宅基地功能对各农户宅基地标准进行讨论,再根据各类型农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对居民点进行分类并确定合适的居住建筑用地比例,最终得出纯农业型、农业多样化型、务工型以及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分别为人均71~82 m2、75~89 m2、63~69 m2、68~75 m2。结合各类型农户的人口状况,最后得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为5.5~6.2 hm2。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同类型区域进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9.
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江苏现代蚕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成效及对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并对促进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蚕丝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0.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蛋白激酶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ZmPtil,ZmPtil-1,ZmCIPK2三种蛋白激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分别导入玉米自交系吉444,经草丁膦筛选后得40株抗性植株,通过PCR检测其中28株为PCR阳性植株,平均转化率为1.33%,最后收获11株转基因植株.干旱条件下通过对转基因T1植株的单株籽粒产量、千粒重两个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