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4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88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介绍了“福萱”茶树新品系的来源、形态特征、春梢生育期、产量、制绿茶品质、抗逆性、生化成分及光合特性等。初步结果表明:“福萱”新品系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期3年平均比福鼎大白茶早2、2、4天;产量高于对照种福鼎大白茶15.53%;抗寒性、抗热旱害、抗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他病虫害能力与对照品种相当。其春季一芽二叶新梢含茶多酚、氨基酸高于对照种福鼎大白茶,水浸出物、咖啡碱、酚∕氨值均与对照种相近。制绿茶品质优异,外形较肥壮、毫尚显,汤色嫩黄,香显、味醇爽。适合福建福安及相似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2.
环洞庭湖双季稻区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能应对湖南双季稻区突发性农业气象灾害、适宜灾后补救的玉米新品种,以湖南省近年种植面积较大或新审定的25个杂交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间比法分析各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生育期和抗逆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为7.25 t/hm2,产量超过对照(临奥1号)10%以上的品种有13个,其中,科玉2号、东315、湘康玉2号、三北2号、湘康玉1号、科玉6号、洛玉1号、丰玉8号等8个品种,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可进入下一年的灾后补救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33.
34.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四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速率以及代谢熵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在四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而土壤微生物代谢熵之间差异不明显。且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从初级阶段到次生林阶段逐步增大,从次生林到成熟林阶段明显减小;土壤呼吸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四种植被类型间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在次生林中最低,为0.44mgg-1h-1,万熟林地中最高,为1.01mgg-1h-1,表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碳的利用效率次生林较高,成熟林地较低。  相似文献   
35.
0206A、0206B、0331I、0312B、MT-19、0316A、0331F、MT-20等13个新品系在福建龙岩漳平市开展为期6年的区域试验.经鉴定,0206A为制茶品质较为优异乌龙茶新品系,感官审评得分连续3年超过对照,平均高于对照1.4分;物候期调查发现,0312B、0325A、0319、0316A为早生种质,新品系0331F、0214-1、0212-12、MT-19、0331G等一芽一叶期、一芽三叶期均比对照迟10天以上,为晚生种质;产量鉴定表明,0206A、0325A三年秋季平均鲜叶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黄棪(P<0.01);抗性(抗寒性、抗旱性等)调查表明这些新品系抗性强于对照种(黄棪)或者与对照相当;综合鉴定表明,13个新品系均适宜在福建漳平地区及气候条件相似的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氟和铝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沙培的方法,设置不同浓度氟和铝互作处理,采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对其荧光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茶树幼苗在未添加铝的情况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PSⅡ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qL)降低。最小荧光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qN)、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增加;在低铝水平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FmFv/Fm、Y()、NPQqN等值降低,而qPqL升高,Fo、Y(NO)和Y(NPQ)值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在高铝处理下,随着氟处理浓度的增加,Fo逐渐增加,Y()、Fv/FmqP值下降,Y(NPQ)和NPQ值在低氟时(100βmg·L-1)显著升高。可见,当受到氟胁迫时,茶树叶片光合效率会降低;添加铝可以减轻对植株造成的伤害,在低铝水平下,对提高叶片光合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7.
利用NCBI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克隆了茶树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71A26与CYP71B34的cDNA全长。CYP71A26CYP71B34的cDNA全长分别为1β879βbp和1β764βbp,分别含有1β539βbp(编码513个氨基酸)和1β533βbp(编码511个氨基酸)的完整开发阅读框。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YP71A26与CYP71B34的同源性为42.47%,为2个亚家族基因。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2个基因均具有植物P450的螺旋C(Helix C)、螺线I(Helix I)、螺线K(Helix K)、“Meander”区域序列和血红素结合域(Heme binding domain)的典型结构。进化树分析显示,CYP71A26CYP71B34在分子进化树上分属两大分支,2个基因与其他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三级结构模拟与功能域分析显示,CYP71A26与CYP71B34主要由N端的β折叠和C端的α螺旋结构组成,且2个基因均具有一个P450蛋白结构域(Pfam domain)。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YP71A26CYP71B34基因在不同茶树害虫为害的叶片中,分别表现出上调和下调表达的现象。而在冷热环境下,CYP71A26CYP71B34基因分别表现出下调和上调表达的现象。表明茶树CYP71A26CYP71B34基因均参与了生物(害虫)与非生物(温度)的胁迫响应,但两个基因表达相反,参与环节可能相反。  相似文献   
38.
以4个同一树龄(约7年)的不同品种(丹桂、金观音、金牡丹、瑞香)茶树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氟吸收以及加工成不同茶类后氟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在春、秋两季的一芽二叶氟含量介于73.62~235.28 mg/kg,绝大部份低于200 mg/kg;其中,瑞香氟平均含量最低(108.4 mg/kg),与其他几个品种间氟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茶树不同部位氟含量检测发现,茶树氟主要在叶部位累积,其次是茎部,主根和侧根累积最少。叶部位氟含量536.49~2598.87 mg/kg,主根氟含量最小,介于14.01~37.18 mg/kg。由4个不同茶树品种原料所制成的各茶类中,乌龙茶氟含量最高(129.29~238.05 mg/kg),绿茶氟含量最低(67.69~92.97mg/kg)。可见,原料的老嫩度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关键,原料越老,氟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39.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选育的福云半同胞系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18对SSR引物PCR扩增13个参试品种,共获得10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占67.59%.遗传相似系数分析发现,半同胞系品种间相似系数在0.75~0.91之间,而对照种相似系数在0.68~0.97之间,说明对照种遗传多样性比半同胞系更丰富.13个参试品种聚类结果表明,早春毫等3个对照种与其它品种遗传距离最远,同时这3个品种由于相互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而没有聚合成簇:剩余10个品种聚合成2组,其中5个半同胞系全部聚合于Ⅰ组,而母本福鼎大白茶与其它4个对照种聚合于Ⅱ组.从聚类图中进一步看出对照种的遗传多样性比半同胞系丰富.通过分析聚类结果与遗传相似系数发现遗传距离与品种间的地理距离、品种的亲本来源及品种性状特征具有重要的相关性.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茶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茶树杂交育种及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以及为茶树栽培选种及引种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应用电导率法、冰柜法、田间自然鉴定法和综合决策排序法对具代表性的福建34份茶树种质(品系)的抗寒力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对福建茶树种质(品系)寒冻害的影响极显著,气温达-6℃且持续3 h时,茶树轻微受害,-9℃时受害率达17.6%,-12℃时67.6%的茶树种质(品系)受害;福建茶树种质(品系)对低温的忍耐性和适应性总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地方种质的抗寒力差异大,杂交新品系的抗寒力多数介于两亲本之间,其忍受的临界低温大都小于-9℃,同属较抗寒类型,适宜在江南、华南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