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从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呈DVH阳性的病死鸭肝脏分离到3株(CD、HB、XC)病毒,电镜下病毒颗粒呈圆形、无囊膜,直径30~40nm,对氯仿、pH3.0、50℃,60min的处理不敏感,分离毒连续传代3次,全部鸭胚在24~60h死亡,胚体呈弥散性充血、出血,其致死鸭胚的能力能够被Ⅰ型DHV高免血清中和。分离毒人工感染1日龄雏鸭后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重新分离到相同病毒。间接免疫组化检测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雏鸭的肝、脾、肾等均呈现DVH阳性。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株病毒均为Ⅰ型DHV,为有效预防DVH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2.
为了获得适宜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体外培养的细胞系,开展了NGVEV强毒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适应性和增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NGVEV强毒株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鸭胚传4代,取尿囊液接种DEF,第1代无明显细胞病变;第2代培养至72~96hDEF出现颗粒状缺失、脱落,但无典型蚀斑出现;第3代培养至96~120h,DEF形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典型蚀斑;第5代以后的NGVEV可稳定适应于DEF,典型细胞病变出现于48~72h。取适应DEF的NGVEV感染DEF细胞后制作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腺病毒粒子,大小为70~90nm。NGVEV在DEF上的TCID5。值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增高,由第1代的10^1.23增加到第8代的10^8.02,最高毒价出现于96~144h,96~120h是收获病毒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7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大肠杆菌败血症和雏鸭沙门氏菌感染是养鸭生产中最为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这3种病原在临床上常以原发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出现,有时往往存在两种或3种细菌的混合感染。这3种病原菌形态相似,在分类上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属于同一科-肠杆菌科,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属黄杆菌科[1]。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即利用一系列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序列的寡核苷酸单链(一般为10碱基聚合体)为引物,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对DNA进行扩增,检测DNA序列的多态性。该技术自美国杜邦公… 相似文献
74.
为了研究PRRSV诱导Marc-145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规律,收集PRRSV-SC1株感染Marc-145细胞后0h、24h、48h、72h、96h、120h、144h和相同时间点未接种病毒的细胞样品,采用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表明,PRRSV能诱导Marc-145细胞发生凋亡;在PRRSV感染后24h开始出现凋亡,48h凋亡更加明显,72h达到高峰,随后细胞凋亡水平又有所下降,在感染后144h,细胞的凋亡水平低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75.
对分离自鸭体的鸭病毒性肠炎病毒CH强毒株(DEV-CHv)进行了适应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DEV-CHv病死鸭肝脏悬液以绒毛尿囊腔途径经10日龄鸭胚连续传代2次,取尿囊液接种细胞的方法可获得适应DEF生长的DEV-CHv,而肝组织内病毒直接接种在DEF上则不生长。DEV-CHv刚适应DEF时以细胞变圆、折光度增强为病变特征,而适应DEF后以细胞脱落和形成圆形蚀斑为特征。适应DEF的DEV-CHv通常30h左右使细胞脱落,36h左右在细胞单层上形成蚀斑,48h时细胞病变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6.
77.
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多肽的组成及免疫原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法提取血清 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 (RA)的外膜蛋白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外膜蛋白呈典型的双层泡状结构 ,形态主要呈 O型或牙齿状或不规则的小碎片。SDS- PAGE电泳分析 ,血清 2型 RA的外膜蛋白由 11条多肽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 (Mr)在 2 6 0 0 0~ 135 0 0之间 ,主要蛋白为 310 0 0、330 0 0、75 0 0 0、10 10 0 0和 116 0 0 0 ,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 16 .97%、15 .14 %、13.97%、19.83%和 12 .6 9%。经免疫印迹证实 ,血清 2型 RA的 4 0 0 0 0外膜蛋白与免疫鸭血清呈较强的阳性反应 ,是主要免疫原蛋白。用分离的外膜蛋白加上弗氏佐剂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免疫雏鸭后 ,可诱导产生较强的抗体 ,免疫鸭对同源 RA菌株的攻击可产生 10 0 %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78.
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ORF5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克隆了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C2株ORF5基因。测序分析表明SC2株属美洲型PRRSV。构建的ORF5基因疫苗经脂质体转染Marc-145细胞后,第26h检测到疫苗蛋白的特异性表达,第56h达到高峰。疫苗肌肉注射小鼠和仔猪后能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核酸疫苗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现象;且能使仔猪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期持续135d以上。结果表明,构建的PRRSV ORF5基因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9.
不同剂量小鹅瘟病毒VP3基因疫苗肌肉注射诱导小鼠细胞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鹅瘟(Gosling plagne,GP)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按每只50、100、200 μg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以pcDNA3.1( )和生理盐水为对照,于免疫后7、14、21、28、35、63、105 d采血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和流式细胞仪(FACS)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效果和CD4 、CD8 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结果表明,pcDNA-GPV-VP3免疫小鼠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50、100 μg pcDNA-GPV-VP3免疫后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的反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200 μg组、空载体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且以100 μg组最优,而200 μg组的转化效果比空载体组差;100 μg pcDNA-GPV-VP3免疫小鼠后所诱导的CD4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最强,50 μg组次之;50 μg pcDNA-GPV-VP3免疫小鼠后所诱导的CD8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最强,100 μg组次之.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