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1篇
林业   72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是植物物质生长的基础[1],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光合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树木的遗传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光合作用与树木生长地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光合强度在引种驯化中常作为评价树木适应性的重要指标.树木对某一地区的适应性,是其对该地区各种环境条件的生理生态反应的综合表象.  相似文献   
22.
【目的】揭示毛竹伐蔸根系养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年际变化规律,为毛竹林伐蔸促腐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6年生活立竹的蔸根为对照,分析比较了笋材两用毛竹林伐后2 a、4 a、6 a的伐蔸根系C、N、P、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毛竹立竹伐后年限的增加,伐蔸根系的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渗透调节能力降低,根系活力明显降低,抗氧化能力逐渐下降。但毛竹立竹伐后,甚至伐后6 a时,伐蔸根系仍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和生长更新能力,具有较高的C、N、P含量,尤其是C含量明显提高,主要养分化学计量比产生适应性调节,N/P相对稳定,C/N、C/P趋于升高。【结论】毛竹伐后6 a,蔸根仍具有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也能通过与竹鞭的联系从活立竹转运利用有机C,这是毛竹伐蔸难以腐解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3.
对分离筛选获得的6株对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强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进行盆钵防效测定,其中3个菌株29-122、2-5和0-21对茄子黄萎病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对菌株29-12和22-5进行内生定殖能力检测,发现菌株29-12在茄子体内定殖时间更长。经鉴定,菌株29-1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29-12能产生抗茄子黄萎病菌的胞外活性物质。该活性物质对热较稳定;pH6.0~9.0时活性稳定,pH<4.0时没有活性;对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都不敏感。抑菌谱测定表明,该物质对10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
针对雷竹林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残留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了雷竹林土壤HCH原位生物修复及修复菌剂(BHC-A)对雷竹新陈代谢及生理活性、竹林土壤养分活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BHC-A原位降解HCH效果显著,降解率高达85.25%;BHC-A使用后,处理A、B较对照雷竹叶片叶绿素SPAD值分别提高12.82、11.36,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37.77%、24.25%,处理间差异显著,说明BHC-A可以提高雷竹新陈代谢及生理活性;BHC-A生物修复过程中,与对照相比,处理A、B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0.40、0.14个单位,土壤水解氮分别提高了80.33、62.67 mg·kg-1,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A土壤有效磷、速效钾较处理B和对照分别提高了33.02、36.98 mg·kg-1和27.91、29.33 mg·kg-1,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及全效养分变化不明显,即BHC-A可以促进土壤养分释放,提高养分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
以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退化雷竹林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位调查方法研究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的地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退化雷竹林林分结构不合理,立竹密度过大,立竹平均胸径偏小;退化雷竹林各年龄立竹的器官平均含水率较生长正常雷竹林的高;退化雷竹林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比例最高,枝、叶生物量比例分别是秆生物量比例的23.10%、27.32%,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加,秆生物量比例下降,枝、叶生物量比例提高;退化雷竹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下降,是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9.49%;退化雷竹林秆、枝、叶和地上部分总的相对生物量显著降低,分别为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7.53%、55.26%、58.62%、63.74%.  相似文献   
26.
竹子耐盐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植物盐害研究的基础上,就盐胁迫对竹子的生长、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及竹子耐盐机制、耐盐性鉴定指标、耐盐竹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析竹子耐盐性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7.
主要环境因素对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和温室控制条件下,调查温度、水分和光照对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出笋长竹的温度下,温度对丛出笋数、丛新竹数、新竹畸形秆率无影响,始出笋时间随温度的增高而提前,出笋期相对延长。水分对始出笋时间和出笋期有明显影响,丛出笋数、丛新竹数随水分供应间隔期缩短而递增,新竹畸形秆率随水分供应间隔期缩短而明显下降。始出笋时间、丛出笋数、丛新竹数、新竹畸形秆率随光照强度增大而提前或提高,而光照对出笋期无明显影响。研究说明水分、光照是影响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8.
毛竹材积主要构件因子关系研究及材积表编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毛竹立竹材积构件因子及立竹胸径与立竹实际材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立竹全高、胸高竹壁厚与立竹胸径呈显著的正相关,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竹秆相对高度竹壁厚与秆径呈一致性变化趋势,立竹径级与竹秆相对壁厚无相关;构建了立竹胸径与立竹实际材积的数学模型:V=0.007351-0.001875D+0.000291D2,编制出竹林林分结构易测因子立竹胸径的对应材积表。  相似文献   
29.
薯蓣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各部位共分离到50株内生真菌,初步鉴定有19株分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 ex Fr.)、须壳霉属(Pyrenochaetade Not)、刺孢壳属(Chaetomella Fuckel)、侧孢霉属(Sporotrichum Lk.ex Fr.)、棒束梗霉属(Isaria Pers.ex Fr.)、假黑粉霉属(Coniosporium Lk.ex Fr.)和简梗孢霉属(Chromosporium Corda),其余菌株因不产孢而暂未鉴定。利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检测到分离于根茎的EDT3、EDT4、EDT5和分离于种子的EDS1、EDS3、EDS4等6株菌株的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EDS3和EDS4发酵液的混合液E-y对这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究氯素施肥对雷竹笋品质的影响,为雷竹林高品质竹笋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雷竹丰产林为研究对像,设置低氯(12%)、中氯(24%)和高氯(34%)3个水平的氯素施肥处理,分析增施氯肥对雷竹笋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雷竹林施用氯素肥料对竹笋感官品质并无明显影响,但对竹笋营养和食味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其中,随着施氯量的增加,雷竹笋蛋白质、木质素、总氨基酸及其组分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苦味氨基酸及芳香类氨基酸比例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脂肪、淀粉含量及人体必需、鲜味、甜味氨基酸比例总体上呈升高趋势,纤维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脂肪、蛋白质、总氨基酸及其组分含量、鲜味和芳香味氨基酸比例不同施氯量处理间差异显著,高氯施肥雷竹笋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中氯、低氯施肥,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中氯、低氯施肥;可溶性糖、氯离子含量及糖酸比总体上呈升高趋势,草酸、单宁及总酸含量则相反,且可溶性糖、单宁含量及糖酸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 ]氯素施肥尤其是高氯施肥虽然对雷竹笋感官品质影响较小,但能降低竹笋粗糙度,增强竹笋鲜味、甜味及芳香味,明显改善竹笋风味与适口性。高氯施肥对雷竹林土壤性状特别是氯离子积累及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