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栽杉代数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栽代数林林下植被生物量、营养元素及养分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草本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均高于2代的和1代的。林下植被层的N、P2O5、K2O、Fe、Mn、Cu、Zn营养元素含量均随连栽代数增加而下降;同一林分林下植被层中,草本层上述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灌木层的。不同栽杉代数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积累量大小顺序均为N〉K2O〉CaO,MgO〉P2O 相似文献
42.
杉阔轮栽模式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杉阔轮栽模式及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26年生杉阔轮栽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徨化活性加强,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质,HA(胡敏酸)/FA(富里酸)比值,E4(胡敏酸光密度值)上升,E4/E6(胡敏酸吸收光谱曲线的斜率)变小;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比值增加,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3.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净生产力及周转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27a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2mm)的生物量、净生产力和年周转率.结果表明,混交林和纯林群落活细根现存量分别为3.872和3.315 t@hm-2,活细根现存量变化呈双峰型,在3月和9月出现两次高峰;死细根现存量为1.509和1.269 t@hm-2,数量变化呈现单谷型,在5月或3月出现最低值;细根净生产力分别为4.124和3.528t@hm-2a-1,分别占各自群落净第一性生产力的22.9%和20.9%;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2.119和1.894t@hm-2,相当于各自群落地上部分凋落物量的31.4%和27.8%;细根周转率分别为1.07和1.06,观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杉木的细根周转速率依次降低,而林下植被层细根周转率高于乔木层.表明细根周转是群落有机质归还的重要途径,对维持和改良地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45.
树木细根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确定合理的细根取样策略是林木细根研究的前提。通过在福建省三明米槠天然常绿阔叶林内随机钻取96个土芯,分析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空间变异特征,并估计各指标所需的取样数量。结果表明:(1)随着径级增加,细根各指标变异系数增大,相应的取样数量增加;(2)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变异程度和相应的取样数量均增加。在置信水平为95%、精度为80%的条件下,直径为0-1 mm和1-2 mm的细根,分别采集16和42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采集17和31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细根长度,采集25和33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细根表面积。Shapiro-Wilk检验表明,除表层土壤0-1 mm细根单位面积生物量符合正态分布外,其余细根生物量和形态指标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研究结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的合理取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200m^2标准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村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到了老龄阶段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坡位梯度的影响较大,而受林分类型的影响较小,老龄杉木(山坡)与杂木林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46.84%),大于与老龄杉木(山洼)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42.46%)。老龄杉木林乔木层仍然以极木为单一优势树种,而杂木林以马尾松,丝栗拷和木荷等为共同优势树种,具有次生林性质,灌木层中乔木树种和阳性乔灌木种类比例,相对密度和重要值均随坡位梯度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地大,老龄杉木群落草本层以耐荫的为主,耐荫的蕨类植物种类多,而杂木林草本层以阳性草本为主。表4参10。 相似文献
47.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模式的根际土壤肥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2年生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及对照杉木纯林根际土壤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复合经营模式全土pH值比对照的高,模式中杉木、油桐、仙人草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N)含量均比全土大;对照中杉木根际土与全土有机质和全N量的差值比复合经营模式的大,复合经营模式及对照的杉木根际土壤水解性N均比全土大,而速效磷(P)、速效钾(K)则比全土低。复合经营模式中,与杉木根际土壤相比,仙人草和三年桐根际微生物总数及生理类群数量大,土壤生化活性强,复合经营模式全土和杉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活性均比相应对照大。这说明复全经营模式的林地能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复合经营模式中杉木生长。 相似文献
48.
木荚红豆人工林凋落物季节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 1 967年营造的木荚红豆 ( Ormosia xylocarpa)人工林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 :1 999年和 2 0 0 0年木荚红豆人工林向林地输入凋落物共为1 5 692 .344kg· hm-2 ,其中叶占 60 .0 5 % ,枝占 1 6.71 % ,花占 0 .1 9% ,果占 0 .0 7% ,非目的树种凋落物和杂物分别占 1 0 .44%和 8.5 4 % .总凋落量年际变化较大 ,2 0 0 0年的凋落量是 1 999年的 1 .71倍 ,每年凋落量的峰值均出现在 3月、 4月或 8月 ,以 3月的凋落量最大 .木荚红豆人工林凋落量的季节变化为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相似文献
49.
50.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