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4篇
农学   2篇
  15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探明解淀粉芽孢杆菌WK1在山核桃树和林地土壤的定殖动态及其最佳接种方式,采用电击转化方法导入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构建荧光标记菌株(GFP-WK1).通过叶面喷施(喷叶法)、根系浇灌(灌根法)和树干滴注(挂液法)3种方式接种GFP-WK1菌液,定期测定GFP-WK1在山核桃树体和土壤中的定殖数量,以及不同土壤p...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微生物肥料对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茶树“龙井43”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化肥(TF)、多菌种复合微生物肥料(BCF1)、豆粕发酵类微生物肥料(BCF2)、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BCF3)对茶园土壤养分含量与碳、氮、磷转化酶活性及绿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相比,3种微生物肥料使土壤pH平均提升0.27个单位、容重显著降低9.73%,土壤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平均提升9.72%、6.25%、9.19%和5.40%;与常规化肥相比,3种微生物肥料使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活性分别增加11.61%、20.13%,且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使亮氨酸氨基肽酶、纤维二糖苷酶和β-木聚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97.70%、66.44%和71.62%。与常规化肥相比,3种微生物肥料处理使茶叶磷积累量上升10.08%;铁、钙、锰和镍分别增加19.63%、7.56%、12.06%和24.14%。与常规化肥相比,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显著提高了百芽重、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相关性分析表明鲜叶产量与土壤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及纤维二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β-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3种微生物肥料相比化肥可以更好地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其中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3.
为比较不同小龙虾壳基土壤改良剂对砷、铅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试验,探究施用1%(w/w)小龙虾壳粉(CSP)、甲壳素(CT)、小龙虾壳炭(CSB)及甲壳素-小龙虾壳炭配施(CT-CSB,CT∶CSB为1∶1)对土壤养分、酶活性、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青菜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改良剂施用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和...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揭示添加石灰石粉和微生物肥料对发病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方法  以死亡的山核桃林地土壤为试验对象,开展添加对照土(ck)、石灰石粉(LP)、芽孢杆菌Bacillus液(SL)、微生物复合肥(MCF)等处理的培养试验。分别在20、40、60、120 d时采集土壤样品,应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定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分析不同处理对山核桃林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添加的有益菌剂在土壤中的竞争能力和存活时间。  结果  LP处理提高了土壤pH值,但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SL处理和MCF处理显著(P < 0.05)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SL处理提高了土壤pH值,短期内(60 d)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丰度,但微生物多样性降低;MCF处理降低土壤pH值,显著(P < 0.05)增加了土壤真菌的丰度,短期内(40 d)增加了细菌丰度,但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降低(P < 0.05),真菌多样性增加不明显。DGGE图谱结果表明:MCF处理和SL处理添加的有益微生物有效时间长达120 d,能很好地发挥其促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比例,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  结论  MCF、SL和LP可明显改良山核桃林地土壤化学性状和提高土壤有益菌数量,可作为退化山核桃林地的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3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种植模式对新垦山地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Zea mays L.)、番薯(Ipomoea batatas Lam.)、大豆(Glycine max Merr.)为供试植物,以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 90034)为供试AMF,设置接种AMF和不接种2类处理,在每类处理下设置玉米单作、玉米-番薯间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间作可较玉米单作显著(P<0.05)提高玉米产量,但是否接种AMF对玉米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接种AMF后,玉米单作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显著(P<0.05)高于间作。与不接种AMF相比,接种AMF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单作处理土壤>2 mm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蛋白酶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玉米-番薯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脲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而玉米-大豆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碱解氮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来看,接种AMF条件下玉米-番薯间作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酶活性,对于提升新垦山地地力条件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36.
生物质炭与秸秆施用对红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玉米秸秆、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及其两者配合施用于红壤旱地的田间试验,通过有机碳分组、微孔板荧光法及底物诱导呼吸手段,研究不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底物利用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9个月后,与对照(不施任何物料)相比,单施秸秆提高土壤易矿化碳含量,对pH、总有机碳含量、惰性碳含量影响较小,而生物质炭及其与秸秆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含量。单施秸秆提高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而生物质炭及其与秸秆配施对土壤酶活性无影响。单施秸秆提高土壤微生物对葡萄糖、天冬氨酸和丁香酸的利用速率,提高土壤基础呼吸速率,而生物质炭及其与秸秆配施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底物利用速率无影响。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对土壤易矿化碳组分和基础呼吸呈显著互作效应。土壤基础呼吸与易矿化碳含量、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葡萄糖利用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秸秆炭化相比秸秆直接施用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稳定性碳库,降低土壤碳排放。  相似文献   
37.
生物质炭对盆栽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微孔板荧光法,分别研究了生物质炭添加对太湖地区农田土壤黑麦草生长、微生物群落丰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添加量为4%(炭/土质量比)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 H、有机碳、全氮、碳氮比、速效钾含量及黑麦草生物量;提高了土壤细菌、古菌和固氮菌nif H基因拷贝数,而对真菌无影响;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木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微生物丰度(除真菌外)与多数土壤酶活性(除亮氨酸氨基肽酶)均成显著正相关。因此,生物质炭可增加土壤矿质养分,提高主要微生物类群和功能菌的丰度及土壤碳、氮和磷转化酶活性,这可能是施用生物质炭提升农田土壤养分转化功能和生产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茂名市大放鸡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12月和2004年2月、5月在大放鸡岛海域多个站位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对该海区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同季节各站位的细胞丰度分布、优势种及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四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7种,大多数属浮游硅藻。角毛藻属、丹麦细柱藻、脆根管藻和尖刺菱形藻为全年优势种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大致为8月>12月>5月>2月。5月和8月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12月和2月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2月和5月群落均匀度较高,较为稳定,而8月和12月群落均匀度较低,稳定性差,少数种类因此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类群,成为赤潮暴发的潜在生物要素。  相似文献   
39.
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Lamb.)是典型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优势林,但是近年来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下降,逐渐被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占优势的阔叶林所替代,但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转变为阔叶林过程中,优势菌根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仍不清楚。以建德市马尾松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中性脂肪酸、磷脂脂肪酸等技术,测定优势菌根真菌生物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含量以及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AM真菌占优势的阔叶林(AMD)取代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ECMD),土壤有机碳显著提高了36.81%,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显著提高了53.85%,AM真菌生物量提高了25.57%,ECM真菌生物量下降45.04%,并且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受到更严重的氮限制。磷脂脂肪酸分析显示,相比于AM真菌占优势的阔叶林,ECM真菌占优势的马尾松林革兰氏阳性细菌(G+)以及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之比(G+/G-)分别显著下降了21.47%和6.46%。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AM真菌占优势和ECM真菌占优势的森林之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AM真菌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显著相关。GRSP含量下降以及不同类型菌根真菌招募微生物类群不同是导致ECM真菌占优势森林土壤有机碳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被阔叶林替代后增加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索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产区土壤水解酶活性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状况。  方法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主产区选取了259个样地,测定了土壤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木糖苷酶(XY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PHOS)等7种水解酶活性和主要的肥力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临安区山核桃林地土壤中7种水解酶活性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以及土壤肥力状况。  结果  AG、BG、CBH、LAP、NAG、XYL、PHOS活性的块基比C0/(C+C0)分别为55%、42%、56%、49%、66%、47%、78%,全局莫兰指数(Ig)均大于0。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位于丰富等级的样地数分别占64%、56%、23%、45%,平均pH为5.76。58.7%的样地土壤肥力低于平均水平,仅32.7%的土壤肥力为Ⅰ、Ⅱ等级,大部分土壤肥力处于Ⅲ、Ⅳ等级 。  结论  7种土壤水解酶中,AG、BG、CBH、LAP、NAG、XYL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它们的变异情况受人为扰动和地形结构因素的共同影响。PHOS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其活性空间分布主要受人为干扰的影响。7种水解酶活性均存在空间相关性,高低聚类情况相似。在岛石镇附近出现高值聚集,在清凉峰以及河桥、龙岗、昌化交界处附近出现低值聚集的情况,有机质、pH、碱解氮是影响水解酶活性高低值聚类的关键因素。土壤肥力指标分级和综合肥力得分结果表明:大部分林地土壤养分足以支撑山核桃林正常生长,但综合肥力还有待提高。图3表5参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