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1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将剩余产量模型和时滞差分模型分别应用于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业数据,结果表明,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拟合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曲线能够更好地捕捉到CPUE随着时间的波动。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的结果显示,时滞差分模型比Schaefer模型的评估效果要好。时滞差分模型评估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中值为22 490 t,80%置信区间为21 756~23 408 t;剩余产量模型评估的MSY中值为27 520 t,80%的置信区间为26 116~28 959 t。生物学参考点的结果表明目标群体在1985年以前资源状态较好;1985年~2005年的20年里处于过度捕捞状态;2005年后资源状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管理。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给出了更为有效且保守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92.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枯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萎软海链藻(Thalassiosira mala)、中肋骨条藻和有棘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inosus)。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651.91×104个·L-1和129.21×104个·L-1,2个时期细胞丰度分布都表现为近岸向离岸递增的趋势。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在丰水期分别为1.64和0.40,而在枯水期分别为1.58和0.41,多样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总氮和p H,枯水期为温度、透明度、磷酸盐和盐度。  相似文献   
93.
为建立珠江河口鱼类本底DNA条形码数据库,为珠江河口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研究提供信息化基础,于2020—2021年在珠江河口采集鱼类样本251尾,测定了6目10科41属99种鱼类的219条线粒体COI基因5'端的652 bp序列和247条线粒体12S rDNA基因5'端的163~185 bp序列。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珠江河口鱼类COI序列165条和12S rDNA序列128条,共获得172种鱼类的384条COI序列与375条12S rDNA序列,初步构建了珠江河口鱼类条形码数据库。研究发现:COI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0%,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5.54%;12S rDNA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4.39%。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可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而基于12S rDNA基因的DNA条形码不能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11个物种 (占总种类的6.4%) 存在区分困难的情况。珠江河口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推进该河口鱼类生态系统的环境DNA分析,并为珠江河口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4.

鱼类自动识别在海洋生态学、水产养殖等领域应用广泛。受光照变化、目标相似、遮挡及类别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鱼类精准自动识别极具挑战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阶段特征提取网络 (Multi-stage Feature Extraction Network, MF-Net) 模型进行鱼类识别。该模型首先对图片作弱增强预处理,以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然后采用多阶段卷积特征提取策略,提升模型对鱼类细粒度特征的提取能力;最后通过标签平滑损失计算以缓解数据的不平衡性。为验证模型的性能,构建了一个500类、含32 768张图片的鱼类数据集,所建模型在该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达到86.8%,优于现有的主流目标识别方法。利用公开的蝴蝶数据集对该模型进行泛化性能验证,多组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
根据南海北部近海资源调查项目2014—2015年调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渔场与不同水层温度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位置与水温梯度密切相关,不同季节渔场位置与温度梯度关联系数不同。春季航次渔场位置与20~25 m水层水温梯度关联度最高,夏季航次渔场位置与表层和50 m水层关联度高,秋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0~15 m水层关系密切,冬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5~20 m水层温度梯度关联度最高。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竹䇲鱼渔场对水温梯度变化很敏感,渔场春夏季主要位于北部湾海域,秋冬季主要位于雷州半岛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等水温梯度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96.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蓝圆鲹优势体长组由1992年的130~170 mm减小为2007年的110~140 mm,随后有所回升,2012年为120~130 mm和140~170 mm;2)平均体长相比于1992年的160.23 mm,2007年只有139 mm,呈下降趋势,随后逐年回升,2012年为149 mm;3)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以及初次性成熟年龄(A50)也呈类似变化趋势,L50A50分别由1998年的180.16 mm和1.860减小为2007年的174.91 mm和0.888,之后回升至2012年的180.87 mm和2.538;4)生长系数(K)则从1992年的0.39上升至2007的0.76,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0.5;5)总死亡系数(Z)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年升高,于2009年达到最高值(2.77),随后开始逐年降低,2012年降至1.68。开发率(E)也呈类似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的开发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相当。  相似文献   
97.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季36种、秋季38种,岛礁区渔场春季35种、秋季43种。上升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IRI>1 000)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秋季为鸢乌贼、长体圆鲹(D.macrosoma)、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扁舵鲣(A.thazard);岛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为鸢乌贼和细鳞圆鲹,秋季为鸢乌贼和扁舵鲣。上升流区渔场春季平均渔获率为179.64 kg·h–1,秋季为553.41 kg·h–1;岛礁区渔场春季为94.55 kg·h–1,秋季为382.46 kg·h–1。春秋两季主要渔获种类胴长(叉长或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种类幼鱼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重视幼鱼保护。  相似文献   
98.

基于巴基斯坦1950—2015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Catch-MSY模型对巴基斯坦海洋渔业总可捕量以及24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 和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内禀增长率(r)先验分布对MSY的评估结果影响不大,巴基斯坦海洋渔业MSY为40.53×104 t,总可捕量为36.47×104 t。2015年海洋渔业产量为36.10×104 t,目前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24个重要经济类群的评估结果显示,有8个类群 (军曹鱼、魣类、石斑鱼类、鲳类、鲯鳅、宝刀鱼、马鲹和白带鱼) 2015年产量超过MSY,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巴基斯坦海洋渔业资源已处于充分开发状态,多数经济类群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或者崩溃后的恢复状态,开发潜力较小,建议开发阿拉伯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等大洋性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99.
拉尼娜事件会影响鱼类的生活史和多样性,导致不同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为掌握拉尼娜事件对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潜在影响,根据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2008年夏季优势种为竹荚鱼、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发光鲷,竹荚鱼和发光鲷为两航次共有优势种。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E1和E2)在年际间差异不显著,丰富度指数(D’)差异显著。以发光鲷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以竹荚鱼、蓝圆鲹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升高,并向北部湾沿岸方向移动,北部湾沿岸站点(C1—C22)的各指数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非线性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鱼类群落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主要差异在海南岛西部沿岸。拉尼娜事件引起北部湾海域水温降低、初级生产力升高,导致竹?鱼、蓝圆鲹等小型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100.
北部湾二长棘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作志 《水产学报》2003,27(3):251-257
根据上世纪90年代及6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二长棘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Bert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27.3cm,K=0.45,t0=-O.34;体重的生长拐点为2.12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2.825,1.045和1.78。当前开发率为0.6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等渔量曲线图分析,当前的捕捞强度过高,而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过低,资源出现衰竭现象。综合考虑当前的捕捞强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建议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最适开捕年龄大于1龄,开捕体长大于120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