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8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玉米生产大国,1983年播种面积达2.82亿亩,每年的制种面积估计在400~500万亩左右。制种田基本上依靠人工去雄,耗费大量劳动力,较难以保证去雄质量,配出的杂交种有的不能起到应有的增产作用,迫切需要大力推广雄性不育的利用。 一、主要不育胞质类型和特点  相似文献   
22.
以外来种质选系87作为亲本之一,与不同类群测验系杂交.所配组合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尤其豫单8703即综3×87-1优势最强.1993~1996年,在省内外区试、生产示范和多点试验中,豫单8703的产量连年排名第一,并表现高产、优质、抗病、持绿期长等优点,是目前替换丹玉13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23.
玉米改良单交种选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罗福和  陈伟程 《作物学报》1993,19(4):321-327
用30个遗传差异不大的Mo17改良系作用与Mo17组成姊妹种(A1×A2),再以30个姊妹种以及30个Mo17改良系作母本,与父本自交系E28,5003配成改良单交种和普通单交种,试验表明:改良单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整齐度与相应的普通单交种基本一致,而姊妹种的产量明显地高于任一亲本自交系,故改良单交种具有制种产量高的优点。姊  相似文献   
24.
25.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明确 C 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性遗传规律,观察了恢复能力不同的四个恢复系与三个不育系组配的 F_1代及其回交和自交后代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强恢复系风可1(142-1) 和广10-2能使三个不育系育性恢复正常;弱恢复系威风324和意70104只能使三个不育系育性部分恢复,且易受环境影响。C 型不育系可能有两种基因型:Rf4-iRf4-irf5rf5rf6rf6和 rf4rf4rf5rf5rf6rf6;其恢复性可能涉及三个基因位点 Rf4,Rf5和 Rf6.  相似文献   
26.
以10套同核异质(N、C、Rb、ES)品系及Cms-C胞质背景的3个杂交种(F1)为试材.对田间观测的4个病理指标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除乳熟期病情指数外,其余3个病理指标的结果显示出C小种对C群CI亚群雄性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性侵染的特点.但在不同病理指标、不同核型之间所表观的专化性程度却有较大差别;CⅡ、CⅢ亚群胞质无专化侵染现象.(2)C小种的致病力小于T小种.  相似文献   
27.
一个抗玉米矮花叶病新基因位点的发现和细胞学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抗性遗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等位性分析并通过细胞遗传学研究推断,黄早4所带有的一个抗病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长臂上,在Mdm1和T6~9b的易位断点之间,靠近着丝点,相距Mdm1大约在1.9~4.5个交换单位,与易位断点相距33.8个交换单位。该抗病基因不同于已正式命名的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抗病显性基因Mdm1,为新的基因位点,该基因对当前流行并造成危害的玉米矮花叶病B株系表现为隐性遗传,建议命名为mdm1(t)。  相似文献   
28.
前言在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中,我国及外国的生产实践都证明,大力提倡杂交种,尤其是自交系间的杂交种——双杂交种,乃是重要的增产关键。现阶段我国玉米杂交种,正在从品种间杂交种迅速地过渡到改用双杂交种的过程中。配制综合品种,是利用优良的单杂交或双杂交种种子,或利用优良自交系的种子,来保持杂交优势到一定年限。它并不妨碍进一步推广双杂交种,  相似文献   
29.
一种新型玉米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发现、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玉米新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琼68ms的育性转换机制和遗传机理。【方法】笔者对新发现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琼68ms进行了生态学、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琼68ms是一种花药败育型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表现为高温不育、低温可育,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是雄穗发育的小穗分化期,临界温度为30~33℃;其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结论】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琼68ms的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在高温条件下不育性稳定,可以作为“两系”制种的基础材料,在生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玉米C 组群内两类不育胞质(ES、C)的三个不育系、两个恢复系,以及一套Wx 易位系为材料,对C 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能使ES、C 胞质三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主效因子Rf_4位于第七染色体长臂端。除此之外,几个影响育性恢复的辅助因子(ElB73的Rf_5,Cms 黄早四的Rf_6、Rf_7)也被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