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云南稻瘟菌致病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3个主要来自云南的稻瘟菌株接种于43个品种上接种的结果表明,它们的致病频率在20.59%~83.72%之间,菌株的致病能力与生境来源存在一定关系,宜良菌株致病力最强, 致病频率达81.40%,澄江、巍山的菌株次之,致病频率分别为64.29%, 62.79%,其它来源的菌株致病频率较低。总体来看,滇东南菌株致病力强且致病类型多,滇中西部菌株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12.
云粳19号是常规优质粳稻新品种,杂交组合为云粳13号/云粳12号,经4年6代系统选育而成.从集团单株选拔开始,每年对系统材料进行严格的产量、品质、稻瘟病抗性和耐寒性四特性同步鉴定,确保了优良性状定向积累.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广适、多抗等特点.通过对云粳19号株型、穗型、米质以及产量性状等方面进行剖析,认为选育优质水稻品种,应加强优异稻种资源的收集、研究和利用,并开展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以及加强优质稻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云粳39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长粒香型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杂交组合为合系41号、云粳20号。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 440.00 kg/hm2,较对照云粳26号增产7.90%。2013年参加云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 207.50 kg/hm2,较对照云粳26号增产5.06%。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等优点,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450~1 850 m稻区及周边省份相似生态型稻区推广种植。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该研究介绍了云粳39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状况,寻找与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在2种海拔条件下调查81份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并利用48个SSR标记对供试品种进行多态性扫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MLM(MixedLinear Model)方法进行SSR...  相似文献   
15.
16.
为研究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宜香725为对照品种,选用6个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高原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高原粳稻在该地籼稻区均能正常安全成熟,生育期与对照品种相当或略短于对照,产量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为155~161 d,产量为6 939.0~10 374.0 kg/hm~2,其中云粳39号的生育进程与对照品种同步,生育期161 d,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且综合性状好,抗逆性较强,可见云粳39号较适宜于该地籼稻区示范推广种植。楚粳28号和云粳26号的产量分别为9 738.0和9 676.5 kg/hm~2,略低于对照籼稻品种,在当地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云粳37号是以具有香味且表现高产稳产的粳稻品种云粳26号作母本,以持有低直链淀粉含量调控基因Wxy37且稻米食味品质优异、耐寒性和抗病性强的粳稻软米品种银光作父本杂交育成,具有食味品质优异、高产、稳产、耐寒、抗病等优良性状。通过对云粳37号及双亲全基因组重测序和功能基因优势等位基因型分析发现,云粳37号遗传了双亲的多个优势等位基因,如香味基因Badh2、抗稻瘟病基因Pi35、调控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y37、耐冷基因CTB4a、抗旱基因OsPP15和抗白叶枯病基因Xa26等,是目前云南省影响较大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33-2014)推荐的48对SSR引物,对81个高原常规粳稻推广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7对SSR引物在81个品种间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139个等位基因(分子量变异范围为89~288 bp),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为2~10个,平均3.76个。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025~0.769,平均为0.438。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024~0.727,平均为0.416。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2~1.0,平均为0.65。2007-2016年育成的品种遗传多样性低于2007年前育成的品种,两个时期育成的品种有15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为0.62时,81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第Ⅱ类和第Ⅲ类分别包括4个、5个和12个品种,第Ⅳ类包括60个品种,占供试品种数的74.1%。表明大多数品种间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较窄。在今后的水稻育种中,应加强有利基因发掘、引进和创新利用,以拓宽高原粳稻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 (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②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③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 A谱特征值分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④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占40.6%.⑤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 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云粳29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常规粳稻香软米新品种,2011年3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早熟、米质优、产量高、抗倒伏、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其米饭香浓,柔软可口、外观油润光泽、冷不回生、商品性好。为进一步促进该品种推广应用,保持其优质、高产特性,防止混杂、退化,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优质种子提纯复壮与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