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34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黄腐酸铁防治果树缺铁黄化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通过在中度黄化的苹果树上喷施不同形态铁盐,以及在中度黄化的梨树和桃树上喷施不同浓度的黄腐酸铁来进行黄腐酸铁防治果树缺铁黄化病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腐酸铁防治果对缺铁黄化病的效果高于硫酸亚铁,接近于EDTA—Fe;在供试黄腐酸铁浓度0~120PPm内,随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愈好;同样浓度的黄腐酸铁,在桃树上的防治效果较梨树上好。  相似文献   
52.
在前期脲酶抑制剂筛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最佳配方,选用了最适宜的脲酶抑制剂,对尿素肥料进行了不同工艺的再加工(化合或混合),生产出了新型长效尿素1号、2号、3号、4号等四种型号的长效尿素。经与市售普通尿素进行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的测定与比较,初步表明:四种加工长效尿素,除吸湿性稍高于普通尿素外,其余各项理化生物学性状均与尿素相近(含氮量)或优于尿素(水不溶物、PH值、溶解度、氨挥发率),并含有尿素所没有的活性腐植酸植物生长调节剂,表现了良好的肥料品质。其中以3号肥综合性状最佳,4号肥次之。1号肥及2号肥的缩二脲含量接近或低于普通尿素,可与普通尿素一样,以低浓度用作追肥或种肥,而3号肥及4号肥却只能以深施基肥的形式施用为最佳。  相似文献   
53.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Biolog方法,对比研究长期不同植被类型:自然恢复(GL)、农作物(AL)、人工林(FL)及无植被覆盖(BL)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5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相似文献   
54.
施生物炭和有机肥对白浆土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施不同量生物炭(C0、C1、C2、C3)及有机肥(OM)对白浆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C0)相比,施15 000 kg/hm2生物炭(C1)对玉米增产不显著,施用高量生物炭(C2、C3)和有机肥均增产,最高增产31.3%,C2与C3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常规对照相比,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全N、有效钾的含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提高幅度增加;施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施生物炭可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含量,施有机肥对其降低效果不显著。施生物炭以30 000 kg/hm2改良白浆土效果最佳;从经济效益考虑,施用有机肥更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5.
黑土锌有效度的物理化学研究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锌是动植物必需微量元素同时亦是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元素,研究黑土中锌形态及其有效度对保护黑土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黑土13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化学研究法,分析评价黑土Zn形态转化及锌有效度。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黑土有效锌(DTPA-Zn)含量可达1.96 mg kg-1,长期施肥可显著增加黑土交换态Zn和无定型氧化铁结合态Zn含量,从而显著提高黑土有效Zn含量,可增至3.3 mg kg-1,对土壤全Zn未有明显增加;配施有机肥可显著增加矿物态Zn以外其他各形态Zn含量,土壤有效锌含量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逐渐增加,最高可达14.5 mg kg-1。长期施肥使土壤酸化从而降低了黑土对Zn2+的吸附强度和容量,且其吸附的Zn2+更易解吸出来,配施一定量有机肥处理虽未能减缓土壤酸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对Zn2+的吸附强度与容量,但其吸附的Zn2+更难以解吸。总体黑土有效锌含量相对较高,对Zn2+吸附强度和容量均较高,但随着施肥引起土壤酸化而降低其对Zn2+吸附强度和容量。  相似文献   
56.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溶液中的一种常见组分,对生物地球化学和碳循环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组成复杂且难以分离,多数研究只能提供不同官能团信息以及一些分类数据,对该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非常薄弱。电喷雾电离源(ESI)结合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具有超高质量分辨能力,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土壤DOM分析领域。本文概述了(ESI)FT-ICR-MS高分辨率质谱检测特性,并重点阐述了依托该技术测定的土壤DOM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和土壤温度下的组成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ESI)FT-ICR-MS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7.
利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对小麦苗期磷–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技术(Chelator-buffer culture solution),对小麦幼苗植株的磷锌营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磷条件下小麦出现的缺锌黄化与磷中毒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区别,本研究结果支持高磷条件下作物出现的黄化是锌缺乏症状而非磷中毒的观点。与缺磷相比,正常供磷促进了小麦的生长,但过量磷对小麦生长有阻碍作用,而且锌的供应加剧了促进或抑制的程度。正常供应磷、锌条件下,小麦幼苗根系或地上部的磷、锌含量、吸收量及转运率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其余各处理则因为磷或锌供应量不适宜而使植株的磷、锌营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磷锌相互拮抗的作用方式及大小程度不同:磷主要影响小麦根系对锌的吸收,而锌对小麦磷营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从根系向地上部转运的抑制来实现的;磷对锌的影响要明显大于锌对磷的影响,磷素水平在小麦的磷、锌营养平衡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磷锌拮抗作用只在双方供应不适宜的情况下发生,而且相互作用的方式及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西部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比较常规耕作、旋耕、翻耕、深翻和超深翻耕作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翻耕和超深翻耕作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了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但是增加犁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耕层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和土壤结构指数(GSSI)较好;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显著降低犁底层土壤的GSSI,增加STPSD;旋耕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犁底层土壤GSSI和STPSD。与常规耕作处理相比,翻耕和超深翻分别增加玉米产量7.6%和6.0%。翻耕比超深翻玉米产量高10.9%。深翻处理玉米产量为5.58t/hm2,比常规耕作减产8.1%。[结论]在不完全打破犁底层情况下,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翻耕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59.
为了探明CaCO3对不同基因型小麦Zn吸收的影响,采用人工春化后的小麦幼苗在温室中进行了水培试验。结果表明:缺Zn和在营养液中添加100 mg/L CaCO3对小麦分蘖和生长发育未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供试的3种基因型小麦(远丰998、中育6号及小偃22)的分蘖数及长势有明显的差异。与缺Zn相比,供Zn使小麦根部P吸收量增加25.6%,但对N,K吸收无明显影响。供Zn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各部分尤其是根中的Zn含量和吸收量,而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添加CaCO3未降低对Zn的吸收。添加CaCO3后,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降低21.4%,但对小麦植株的Fe吸收无明显影响。据此推测叶绿素SPAD值的降低并非由于CaCO3降低小麦对Fe的吸收而引起的,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供Zn仅能增加小麦根部Fe吸收量,对地上部无明显影响。无论是否供Zn,Fe主要累积在小麦的根部,而供Zn加剧了这种累积。  相似文献   
60.
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Chelator-buffer culture solution)进行培养试验,对缺锌条件下3种小麦基因型(绵阳19、邯6172、新麦13)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对P、Cu、Fe、Mn营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且应用4种指标,即锌效率(缺锌与锌充足供应条件下小麦地上部干物质之比)、相对冠根比(缺锌与锌充足供应条件下小麦冠根比之比)、缺锌条件下小麦地上部的锌吸收量、干物质量,对3种小麦的耐缺锌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锌缺乏条件下小麦地上部生长量明显降低,而根系依然能保持相对较强的生长发育能力;不同小麦基因型对缺锌的耐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邯6172的耐性最强;在缺锌胁迫条件下,小麦地上部Cu、Fe、Mn含量及Cu/Zn、Fe/Zn、Mn/Zn均明显升高,地上部锌含量与Cu、Fe、Mn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锌缺乏能够促进Cu、Fe、Mn在地上部的累积。与此相反,锌缺乏条件下小麦P含量及吸收量均明显降低,地上部磷、锌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但与Cu,Fe,Mn相似,缺锌后P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率升高。同时,对缺锌耐性最强的小麦基因型邯6172在锌缺乏条件下,地上部Cu、Fe、Mn含量的升高与P含量的降低幅度均是3种供试小麦中最大的,似乎表明小麦对锌缺乏的耐性大小与对Cu、Fe、Mn的吸收能力及与对P吸收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