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34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在3个磷水平(0、0.6 mmol·L-1、3.0mmol·L-1)和3个锌水平(0、3μmol·L-1、30 μmol·L-1)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的磷-锌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小麦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正常磷锌供应比较,磷锌的缺乏与过量均不利于小麦生长,缺磷比过量供磷的抑制程度更大,而过量供锌比缺锌的影响更为强烈,缺磷和过量供锌主要影响小麦幼苗的分蘖和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过量供磷时,小麦根部存在明显的磷-锌拮抗,抑制了根部对锌的吸收,但磷的供应却提高了锌在小麦植株体内向地上部的转运;缺锌时,小麦叶片会积累大量磷,而供锌后则会抑制磷在小麦植株体内向地上部的转运.在小麦苗期,磷、锌均处于正常水平时其交互作用有利于锌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但抑制了磷向叶部的转运.此外,磷、锌的缺乏均降低了叶绿素SPAD值,而磷的正常供应和锌的供应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缺磷胁迫时小麦叶片的SOD和POD活性较高,而CAT活性较低;锌缺乏和过量时叶片SOD活性较低,而缺锌时POD和CAT活性较高,供锌后二者活性降低.总之,磷-锌拮抗作用主要发生在小麦根部,但在其他器官内也会发生;且不仅在二者配比不合理时发生,即使在配比合理时也会发生.  相似文献   
42.
石灰性土壤中高碳酸钙(CaCO3)含量是引起作物缺Zn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设置了由低到高的土壤CaCO3含量梯度,以探讨CaCO3对土壤有效Zn含量、两种基因型小麦(远丰998,中育6号)生长发育及Zn、Fe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Zn相比,施Zn使土壤有效Zn含量增加了3.22倍; 高含量CaCO3使土壤有效Zn含量有所降低,新施入的有效态Zn仅有1.3%被小麦吸收,大部分则转化为无效态Zn;CaCO3含量达到111.8 g/kg时,可明显抑制小麦对Fe的吸收,进一步提高CacO3含量抑制作用有所减弱;两种小麦基因型生长存在明显的差异,中育6号的根冠比和分蘖数都显著高于远丰998;施zn可显著增加小麦Zn含量和吸收量, CaCO3含量达到111.8 g/kg可显著降低小麦根的Zn含量,对其他部分影响不明显;此外,施Zn可增加叶片的Fe含量和转运率.  相似文献   
43.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玉米收获期,在位于东北风沙土区的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域内,调查采集了53个样点耕层土壤,测定了21项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和玉米产量。采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质量诊断最小数据集(MDS),利用全量数据集(TDS)、土壤质量指数(SQI-TDS)、玉米产量、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MDS)对风沙土耕层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SQI-TDS、玉米产量与SQI-MDS呈极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451 5,0.557 9),这表明MDS适合替代TDS对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调查区域东北风沙土平均土壤质量指数为0.46,基于MDS,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数土壤地力划分为5级,野外调查53个点中34.0%样点土壤属于地力Ⅳ级,52.8%样点土壤属于地力Ⅲ级,11.2%样点土壤属于地力Ⅱ级,研究区域没有Ⅰ级和Ⅴ级地力分布。调查区域平均玉米产量7.6 Mg/hm~2,根据玉米产量土壤地力划分5级,野外调查53个点中1.9%样点属于地力Ⅴ级,35.8%样点土壤地力属于Ⅳ级,41.5%样点土壤地力属于Ⅲ级,18.9%样点土壤地力属于Ⅱ级,1.9%样点土壤地力属于Ⅰ级。利用最小数据集SQI-MDS能够较准确地定量描述风沙土农田耕层质量,为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诊断、合理耕层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不同P-Zn配比对小麦幼苗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在3个P水平(0,0.6,3.0 mmol/L)和3个Zn水平(0,3,30 μmol/L)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生长及Zn、Fe、Cu、Mn营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麦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P、Zn的正常供应促进了小麦生长,二者的缺乏与过量均会抑制小麦发育,且这种影响在冠部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小麦苗期,Zn与Cu的吸收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供Zn则促进了Zn和Cu的转运,而Mn转运则受到了抑制;过量供Zn时,大量Zn被转运到冠部,同时明显抑制了(Fe+Cu+Mn)的吸收总量;P的供应显著地抑制了Fe的吸收,但P的供应提高了Zn、Cu、Mn的转运率;P、Zn在对Zn与Fe、Cu、Mn间吸收竞争的影响中,Zn本身的影响要比P的影响更为明显,供Zn明显促进了小麦幼苗对Zn的吸收;在小麦幼苗冠部,Zn与Fe的竞争中,供P利于Zn的吸收,缺P则利于Fe的吸收;而Zn与Cu以及Zn与Mn间的竞争中,缺磷时利于Zn的吸收,供磷后则利于Cu和Mn的吸收.总之,小麦幼苗Zn、Fe、Cu、Mn营养中,P、Zn的不同配比会不同程度地改变Zn与Fe、Cu、Mn的协同或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45.
基于代际关系视角,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对H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的原因,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黑土 剖面磷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磷形态分布,从而决定土壤潜在供磷能力。本文对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裸地、自然草地、苜蓿地、农田)的黑土土壤剖面磷素分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持续12 a对黑土剖面磷形态分布影响较大,黑土中有机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无机磷、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活化系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在同一土层磷素活化系数表现为自然草地>裸地>苜蓿地>农田。农田不施肥处理经过12 a玉米种植后,土壤中全磷、有效磷含量均低于其他利用方式,玉米植株主要吸收土壤中无机磷,与裸地相比,农田土壤Ca2-P、Ca8-P、Al-P、Fe-P、O-P、Ca10-P含量依次降低了29.4%~75.3%、45.7%~59.5%、72.1%~83.3%、13.3%~36.1%、7.0%~33.2%、19.3%~41.6%。自然草地和苜蓿地比裸地无机磷含量分别降低11.5%~28.5%、2.2%~31.0%;与裸地相比,农田、自然草地和苜蓿地有机磷所占比例分别增加7.0~16.4、1.5~9.0、0.8~13.9个百分点。总之,不施肥农田作物吸收消耗了土壤中无机磷,使有机磷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自然草地和苜蓿地可使土壤中无机磷向有机磷转化,使有机磷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7.
城市公园既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场所又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平台,而在城市公园建设过程过常出现"千园一面"的问题。本文以洞口县蔡锷公园规划设计为例,通过打造洞口名片及第一个以"蔡锷"命名的公园规划为契机,梳理公园的生态资源,在规划设计中将文化名人与地域文化融合,凸显生态特色和文化特性,构建具有洞口文化认同感的绿地空间。  相似文献   
48.
农业生产是一个非闭合性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系统,土地生产力的利用和培养是这个系统中极其重要的方面。本文从有机质和养分上阐述海城县农田的用养状况和改进途径。文中对海城县农田肥力、施肥状况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该县粮食产量的增长与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趋势基本一致;而与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前期趋势一致,近三年显得氮肥用量偏高,效益下降,肥料氮磷比仅为1:0.20。同时,该县无机肥料增加得快,有机肥料增加得慢,作物残体返回土壤的量少,以致有机、无机物质返回农田的碳氮比仅为9.46:1。文中列举三个典型大队农田养分的氮磷收支状况。龙凤峪大队农田养分输入全部大于支出,属于地力上升型。东柳大队当年施入的有机态氮、磷全量略高于当年作物吸收量,但施入农田的当年可利用氮量略低于当年的作物吸收量,可属于地力基本保持型。张仙屯大队施入农田的有机肥少,无机肥多,磷少氮多,形成地力衰退,产量不前,可属于地力下降型。  相似文献   
49.
在前期脲酶抑制剂筛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最佳配方,选用了最适宜的脲酶抑制剂,对尿素肥料进行了不同工艺的再加工(化合或混合),生产出了新型长效尿素1号、2号、3号、4号等四种型号的长效尿素。经与市售普通尿素进行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的测定与比较,初步表明:四种加工长效尿素,除吸湿性稍高于普通尿素外,其余各项理化生物学性状均与尿素相近(含氮量)或优于尿素(水不溶物、PH值、溶解度、氨挥发率),并含有尿素所没有的活性腐植酸植物生长调节剂,表现了良好的肥料品质。其中以3号肥综合性状最佳,4号肥次之。1号肥及2号肥的缩二脲含量接近或低于普通尿素,可与普通尿素一样,以低浓度用作追肥或种肥,而3号肥及4号肥却只能以深施基肥的形式施用为最佳。  相似文献   
50.
SV肥对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施肥适量的情况下,SV肥在马铃薯生长期叶绿素含量、根重、茎重及最终收获后的产量与淀粉含量均高于无机复混肥。SV肥延缓了无机肥的释放,减少了养分的损失,同时也改善了马铃薯的品质,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