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36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对邓恩桉人工林施用腐植酸桉树系列有机专用肥,进行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投入水平和基本相同立地条件下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施用专用肥的林分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了6.3%~26.6%,14.7%~37.2%,林分生产力提高了21.2%~44.1%。其中以每株施用腐植酸桉树基肥专用肥500 g配合复合微生物菌剂10 g作基肥 腐植酸桉树追肥专用肥2号500 g作追肥的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为最大,上述组合是适合福建北部地区邓恩桉林分的较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索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引起纳帕海典型草甸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为理解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年11月,在纳帕海湿地选择地下水埋深由高到低的疏花早熟禾Poa pratensis群落、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群落和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群落3种典型草甸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以及沿土层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碳组分与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地下水埋深降低,不同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疏花早熟禾群落(47.55 t·hm-2)、云雾薹草群落(42.28 t·hm-2)、鼠曲草群落(32.14 t·hm-2),并沿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鼠曲草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下降幅度最大;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均随地下水埋深降低而减少,变幅为1.8~3.4倍;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沿土层加深而...  相似文献   
73.
74.
陆梅  田昆  莫剑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241-245
采用实地调查与In-situ取样技术及室内实验分析,对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现存4种湿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湿地类型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甸、草甸和垦后湿地演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现明显的衰减下降,其中有机质下降54.06g/kg,全氮下降1.96g/kg。(2)经F检验结果表明:4种湿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微生物总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原生沼泽;土壤真菌和放线菌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为沼泽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原生沼泽;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变化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现象,即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表聚性明显。(3)除原生沼泽之外的3种湿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人为干扰加速纳帕海湿地的逆向演替进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征的变化是对人为不同干扰类型与强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75.
介绍了栽培棚室的类型、材料建造,以及使用前的棚室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6.
77.
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旱冬瓜林、人工生态林、桉树林、果园、耕地和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理化性质进行实验分析,探索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旱冬瓜林最高,云南松林最低,且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氨态氮、含水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好。细菌和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可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衡量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形成的适宜氮肥形态和施氮量,对增加小麦产量、提高籽粒品质及减少农田氮污染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合理精确运筹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氮肥形态为主区(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铵态氮肥),氮肥用量为副区(低氮75kg/hm^2、中氮150kg/hm^2、高氮225kg/hm^2)。分析小麦的氮转运量和产量、品质。【结果】1)在同一形态氮肥下,小麦成熟期氮累积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在中氮(150kg/hm^2)处理达到最大值,中氮(150kg/hm^2)处理能通过显著增加花前氮转运量和花后氮积累量进而提高籽粒含氮量。生物产量、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除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2)在同一施氮量下,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处理的小麦各时期植株含氮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铵态氮肥(P<0.05),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的籽粒产量处理无显著差异(除低氮处理)。铵态氮肥处理的品质最差,酰胺态氮肥处理更有利于增加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改善籽粒品质,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最高。3)不同形态氮肥显著影响穗数,施氮量显著影响千粒重。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优所需的氮肥用量不同,中氮(150kg/hm^2)时产量最高,高氮(225kg/hm^2)时品质最优。4)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形态氮肥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所占比例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二者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通径分析表明,叶片花前氮转运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14。【结论】酰胺态氮肥是适合该地区的氮肥种类,酰胺态氮肥在中氮(150kg/hm^2)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强筋小麦产量和籽粒含氮量,在高氮(225kg/hm^2)条件下能显著改善强筋小麦品质,因此在实际小麦生产中要根据产量品质要求合理运筹氮肥。  相似文献   
79.
陆梅 《云南农业》2014,(9):11-12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国家战略规划、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优化档案保存、推动农业科学发展和挖掘农业科研经济效益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现代农业科研发展的有力保证和智力支撑.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农业科研的联结工作,扫除阻挡其发展障碍,更需要国家、制度和复合型人才的有机配合,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80.
为探索旱地小麦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配施磷肥对土壤培肥效应的影响,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2011-2012年于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采用大田试验进行旱地小麦增施磷肥的土壤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休闲期采用两种耕作方式在0~150kg·hm-2范围内增施磷肥降低了孕穗到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还可提高产量及其构成、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磷肥偏生产力。休闲期深松较深翻降低了各生育期0~20cm、20~4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同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施磷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和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为旱地麦田有效利用磷肥和施磷的土壤培肥效应以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