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探究文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氮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保护区土壤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  方法  以文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3种典型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氮组分的影响。  结果  (1)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沿海拔上升呈显著增加趋势(P < 0.05),均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达到峰值,其中全氮与水解氮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1.17 g/kg和142.05 mg/kg。(2)土壤氮各组分占比随海拔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相较于最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水解性氮和硝态氮的占氮比分别减小了9.1%和0.26%,铵态氮占氮比则增加了0.61%。(3)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呈现显著不同变化。凋落物厚度、土壤水分、养分(总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沿海拔上升总体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温度呈减小趋势。(4)主成分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和土壤总有机碳沿海拔梯度增加是决定全氮积累的主要因子,植被多样性和土壤密度的降低是影响全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壤水分随海拔的增加是无机氮积累的主控因子,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化是影响水解氮的主要因素。  结论  文山土壤氮各组分能够敏感响应海拔引起的环境梯度变化,海拔通过改变凋落物输入、微气候(水热条件)、土壤坚实度(土壤密度)及土壤养分状况(如总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底物利用率,进而影响氮组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地处澜沧江上游滇西北山区大理洱源县炼铁乡的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退化山地土壤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旱冬瓜林地聚积了丰富的养分,土壤生态环境良好,土壤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均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差异,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退化程度的不同.(2)无论是哪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均表现出土壤氮含量越高,土壤酶活性越高.在氮素循环转化的过程中,氮素营养逐渐衰减,土壤酶活性也随之降低,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3)从土壤垂直剖面上看,土壤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呈明显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类型、人为活动对土壤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A层).(4)土壤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存在一定相关.土壤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降低均会导致土壤退化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63.
蔬菜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淮安市绿色食品基地调查以及相关研究>课题资料研究表明,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特点,因元素不同而差异较大,重金属被蔬菜吸收的难易程度分别为砷<镉<汞<锰<铅<铬<锌<铜.而不同种类蔬菜之间的差异不大;在蔬菜中的重金属铬和铅与其生长的土壤含量呈显著性相关关系,与铜、锰、锌等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64.
通过采集哈尼梯田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水稻土壤和未经人为耕作的森林土壤,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哈尼梯田水稻土与森林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同,以及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微生物对人为活动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土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森林土,且2种土壤类型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在门分类水平上,水稻土中的优势菌为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森林土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浮藻菌门;属分类水平上的微生物差异更加明显,水稻土的优势菌为地杆菌,森林土的优势菌为厌氧粘细菌。差异分析发现,地杆菌是水稻土的关键生物标志物,而慢生根瘤菌是森林土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影响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淹水深度。对比微生物的潜在功能特征,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涉及铁呼吸、硫化物呼吸和好氧亚硝酸盐氧化;森林土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涉及纤维素降解和芳香烃降解,两者的功能差异十分显著。在传统耕作条件下受水稻淹水-干旱交替作用影响,水稻土微生物的铁呼吸及养分元素循环功能增强。传统耕作方式将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并显著提高微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田土壤生态功能演变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5.
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滇东南岩溶区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岩溶地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壤呈垂直规律分布,土层深厚,阔叶林下A层平均厚度17cm。土体为A-B-C-D完整构型,土壤发育良好。<0.001mm的粘粒10~60%。土壤C/N平均比值阔叶林下19 17,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10.4。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5.7gkg-1,为亚热带肥力较高的土壤,但植被类型改变为针阔混交林则降为77.4gkg-1,改变为针叶林降至55.9gkg-1,改变为坡耕地则降至14.9gkg-1,反映了岩溶地区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66.
澜沧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选取原生植被旱冬瓜林地作为对照,对澜沧江上游山区不同植被类型云南松林、桉树纯林、生态混交林(桤木+圣诞树)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总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大类微生物分布均表现为A层大于B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趋势均为旱冬瓜林〉生态混交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且A、B层消长趋势一致;不同植被类型A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为云南松林〉桉树林〉生态混交林〉旱冬瓜林,B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则为生态混交林〉云南松林〉桉树林〉旱冬瓜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总数变化趋势为旱冬瓜林〉生态混交林〉桉树林〉云南松林,A、B层消长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67.
剑湖湿地保护区土壤特性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云南西部澜沧江流域的高原湿地剑湖的土壤特性,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对其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围湖造田及毁林开荒,50年间湖面积减少1/3,蓄水量降低近2/3,沼泽土垦为旱耕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损失43.03%和60.7l%,垦为水稻土分别损失6.4%和21.43%,使入湖处水的全氮和全磷分别为湖心的3~10倍,NH4^ ,NO2^-,NO3^-约为4倍,水体渐趋混浊,悬浮物增加了1倍.分析了剑湖湿地土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出了剑湖湿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68.
农业利用和人为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剑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特性,探讨了农业利用和人为活动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的影响以及森林对湿地的涵养作用。结果表明,湖滨带围垦造田,集水面上毁林开荒以及流域范围内的土壤利用对湿地土壤的发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50年间湖面积减少了33.44%,蓄水量降低了62.95%,土壤养分呈现下降趋势。施肥影响下的农耕地包括水稻田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森林破坏后引起的表土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是导致湖泊水质变劣、面积萎缩,引起剑湖湿地退化的潜在因素,对澜沧江下游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9.
筛选符合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种植的簇生椒品种,为簇生朝天椒品种改良及机械化采收提供理论依据,在贵州省辣椒研究所试验地对引进的9个簇生型朝天椒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并以河南三樱椒DM-6为对照,对所有品种的产量、植物学性状、抗性及辣椒素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华为高抗王、北科子弹头、椒万金和吨椒高产抗病王4个品种在熟性、植株生长情况,抗病性,鲜椒产量,辣椒素含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DM-6,其鲜椒产量依次为1 290 kg/667m2、1 275 kg/667m2、1 238 kg/667m2、1 310 kg/667m2,分别较对照DM-6高70 kg/667m2、55 kg/667m2、18 kg/667m2、90 kg/667m2。华为高抗椒王、北科子弹头、椒万金和吨椒高产抗病王的辣椒素含量分别为2.35 mg/g、2.66 mg/g、2.83 mg/g、2.58 mg/g,均显著高于对照DM-6(2.06 mg/...  相似文献   
70.
沼液沼渣的利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介绍了沼液和沼渣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