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林业   288篇
农学   463篇
基础科学   301篇
  169篇
综合类   2438篇
农作物   193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1041篇
园艺   233篇
植物保护   19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农牧部门高度重视生鲜乳质量安全工作,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等有关文件精神,以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投入品监管、药残抽检和奶站清理整顿等为工作重点,加强源头管理和日常监控,加大专项整治和产业引导,通过推进标准化奶站建设、生鲜乳检测站点建设及执法检查、专项整治等,逐步构建起高效运行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网,确保生鲜乳生产、收购和消费安全。  相似文献   
952.
利用研究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关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单产和面积作用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近62年来,研究区的棉花种植面积、棉花产量和单产均呈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1949—1985年间增长缓慢,1986—2011年增长迅速。(2) 就棉花总产波动来看, 单产的作用占42.04%,面积作用占50.96%,在1949—1985年间单产增加对棉花总产量提高的贡献较大,在1986—2011年间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对棉花总产量提高的贡献较大。(3) 1985年前棉花种植面积较稳定,波动不大,主要靠挤占粮食作物面积来扩大,1986年之后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迅速,主要途径为开荒造地。(4) 棉花市场价格的波动、生产成本的上升、产量的徘徊、生产环境的恶化和品种等直接影响着研究区棉花生产的竞争力和棉农增收。  相似文献   
953.
环境温度导致的气云密度差和大气湍流变化是LNG泄漏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LNG扩散规律的影响尤为重要。采用Fluent软件中组分输运和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LNG地面泄漏气云扩散数值模型,探究环境温度对LNG泄漏扩散过程中甲烷体积分数的分布规律、气云密度、大气湍流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较低时,LNG气云中各甲烷体积分数线出现锯齿状现象,造成甲烷爆炸下限(Low Flammability Limit,LFL)、1/2 LFL的水平扩散范围均增大;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甲烷LFL最远扩散距离较低温环境多115 m,造成甲烷1/2 LFL的水平顺风方向扩散距离增大;甲烷体积分数大于1/2 LFL的区域的大气湍流强度增幅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甲烷体积分数小于1/2 LFL的区域的大气湍流强度增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泄漏源周围100~200 m内,由于逆温所造成的大气湍流强度的增幅达0.79倍。研究结果可为LNG泄漏危害区域预测、安全储运、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4.
通过加标回收的方法,对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样品前处理试验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合理的样品前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955.
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服务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校企高效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辽宁水利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强基础、重应用、能适应的专业教学特色,得到社会、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956.
玉米机械化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生产产量与效率有着相当巨大的作用。在文中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对玉米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进行探讨,以期为玉米机械化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57.
中国农业大学育成的"农大超甜1号"与现有甜玉米品种相比,农艺性状表现极为突出。如种子发芽率高,植株生长健壮,抗倒伏能力强,对黑粉病、大斑病、小斑病和青枯病等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采收期长达7~10天。"农大超甜1号"既可以春播,又可以夏播,且长势和产量非常稳定,从而降低了农民栽培的风险性。"农大超甜1号"可溶性糖含量高达24%,甜度极高,同时,果皮特别柔嫩,渣少,因而很适合鲜食或速冻加工。育种者还通过遗传手段,导入与颜色表达有关的基因,培育出金黄、紫黑、红色、黄白相间等色泽的"农大超甜1号"。它既能满足消费者对于餐桌玉米提出的"好吃、好看、营养、保健"四大要求,同样能满足农民在农村种植结构优化方面对甜玉米提出的"好种、好收、好卖、高产、高效"等要求。 (本刊辑) 一种名为"小冰麦"的小麦新品种逐渐受到我国北方农民的欢迎,开始在许多省区推广种植。 2000年吉林省农安县杨树林乡大面积推广种植了"小冰麦",结果平均每hm2土地比往年种植玉米增收3 000元。 据了解,"小冰麦"是由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郝水院士和何孟元教授课题组培育成功的。自80年代初开始,他们应用植物染色体工程将野生天蓝冰草的染色体及其片断引入小麦基因组,为利用野生有益基因改良小麦创造了基础,首次获得了世界上唯一的两套完整的"小冰麦"异附加系列,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据介绍,"小冰麦"达到了加拿大西部草原春麦和美国北部深色春麦的品质指标,超过了农业部和原商业部制订的优质面包小麦标准,被农业部确定为面包用小麦品种。1999年,杨树林乡的农民种植了500多hm2"小冰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第二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hm2。2000年,这种小麦在吉林省的种植面积已达六成以上,而且已推广到了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天津、河南、青海和银川等地。 (本刊辑) 日前,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一艘来自马来西亚的泰国籍货轮实施检疫时,发现船上食品舱的一袋500g豇豆已经被严重蛀食,并从豇豆上截获豆象成虫。 经室内鉴定,确认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一类危险性害虫-菜豆象。鉴定人员统计发现,在送样的25粒豇豆上竟有38只成虫,说明菜豆象的为害已非常严重。 据悉,这是海南口岸有史以来首次截获此类害虫,也是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立以来首次截获一类危险性害虫。检疫人员已按照有关规定对上述货轮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防止了该虫的传入。检疫人员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检疫鉴定技术,确保了海南乃至我国豆类生产的安全。 据有关专家介绍,菜豆象属鞘翅目豆象科植物害虫,主要分布于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它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仓储害虫,为害菜豆、豇豆、兵豆、鹰嘴豆、木豆、赤小豆、芸豆、蚕豆、豌豆等多种豆类植物,其幼虫一旦在豆粒内蛀食,将对储藏的食用豆类造成严重危害。 (本刊辑)  相似文献   
958.
采用宏观分析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安县畜禽粪便资源与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海安县年产畜禽粪便量137.9万t,其中家禽粪75.7万t、猪粪46.3万t、羊粪15.2万t、牛粪0.7万t;畜禽粪便年养分量分别为:氮(N)10299.6t、磷(P2O5)8451.9t、钾(K2O)8558.4t;全县畜禽粪便直接还田用作肥料80.68~88.45万t,占58.5%~64.1%,用作商品有机肥原料36.2万t,占26.3%,用作淡水养殖饲料1.35万t,占1%,销往县外2.7万t,占2%,去向不明的9.19~16.96万t,占6.7%~12.3%,总体利用率为87.7%~93.3%。同时分析了部分畜禽粪便未利用的原因,指出要鼓励还田利用和有机肥加工,并提倡科学还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鼓励粪便就近还田、促进粪便资源合理调剂、加强宣传和监督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59.
测定了源于新疆棉区的22个棉花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和3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VD8和V15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棉花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棉花品种上,22个新疆菌株中都有与T9、VD8或V15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说明新疆存在较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菌菌系.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8个随机引物中6个可以从25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25处可将25个菌株分为4个RAPD群(命名为RG1、RG2、RG3和RG4),RG1包括2个菌株,即B、BL-19菌株; RG2 包括5个菌株,即BL-17、BL-13、N-5、H、N-16;RG3为最大一个亚群,包括T9、SL等16个菌株;RG4包括2个菌株,即VD8和V151.综合分析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强弱和菌株的采集地等遗传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各主产棉区的频繁引种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960.
可见光催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受到了合成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将含有三氮唑片段为配体的钌配合物作为可见光催化剂的相关研究鲜有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由简单的底物出发,通过铜催化的乌尔曼偶联反应和Click反应策略实现三氮唑配体的合成,随后配体和钌二联吡啶的光催化剂前体配位,分别以70%~83%的收率完成一系列光催化剂的合成,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表征结构。最后,将三氮唑钌配合物用于可见光诱导的光反应中,该系列催化剂中有3种具有催化活性,其中最高能以64%的收率得到四氢咪唑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