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56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89篇
  52篇
综合类   391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01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5种黄檀属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5种黄檀属(Dalbergia Linn. f.)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组成,以期为研究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黑黄檀(Dalbergia fusca Pierre)、降香黄檀(D.odorifera T. Chen)、交趾黄檀(D.cochinchinensis Pierre)、南岭黄檀(D.balansae Prain)、印度黄檀(D.sissoo DC.)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黑黄檀、降香黄檀、交趾黄檀、南岭黄檀、印度黄檀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别有9类57种、8类60种、 8类61种、8类58种和8类55种;5种黄檀属植物均含有烷烃类、芳烃类、醇类、酚类、酯类、醛类、酮类和萜烯类等8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40%以上;5种树挥发性化合物中有蒎烯、罗勒烯、3-蒈烯等33种共有成分。结果表明,5种树木有机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皆为萜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2.
福建省花生加工产业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目前福建省花生加工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花生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培育优质专用品种、重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3.
为探求促进甜瓜根系生长的有效方法,以种子和幼苗为试材,研究独脚金内酯人工合成类似物(GR24)和吲哚乙酸(IAA)及互作对胚根和不定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5  mg·L-1 GR24和  0.01~10 mg·L-1IAA单一或互作处理下,胚根生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  mg·L-1 GR24+0.1  mg·L-1 IAA处理效果显著,根长、根数和体积分别为对照的4.32、4.47和4.44倍;胚轴不定根生长在  0.01~1 mg·L-1GR24和75~500  mg·L-1 IAA单一或互作处理下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0.1  mg·L-1 GR24+250  mg·L-1 IAA处理的根数、表面积和体积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34、3.97和10.27倍。方差分析表明,GR24和IAA对根系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互作效应明显。证明GR24和IAA影响胚根和不定根生长,且存在明显互作和累积效应,但胚根和不定根适宜质量浓度存在差异,结果为瓜类蔬菜根系生长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4.
针对活立木与土壤之间存在的生物电实时测量困难的问题,介绍一种活立木生物电及其环境因子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对活立木生物电信号及其周围环境因子进行采集的下位机系统、进行无线通信的GPRS网络以及对数据进行显示、处理和分析的上位机系统。通过分析位于北京林业大学校内的美桐树进行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表明,该测量系统能够准确测量活立木生物电信号及周围环境因子,并能将数据实时传送至远程服务器端,可以满足实时测量要求,为后续活立木生物电信号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N、P浓度、不同化合态N及N∶P比值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N、P吸收速率,以及P浓度对坛紫菜生长速率和藻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坛紫菜对N、P的吸收速率也随之增高,当无机氮浓度达到100μmol/L时,坛紫菜对N、P的吸收速率趋向接近最大值;当NO3--N∶NH4+-N比值为1∶5时,坛紫菜对N的吸收达到最大值;坛紫菜对P的吸收速率随NO3--N∶NH4+-N比值的减小而略有增大;坛紫菜对N的吸收速率随着N∶P比值的增大而增大,而对P的吸收速率随着N∶P比值的增大而减小;在磷浓度低于12μmol/L的情况下,坛紫菜的生长速率和藻红蛋白含量随着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12μmol/L时,则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4~6月,对黄河下游利津河段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结合浮游植物种群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该河段共有浮游植物5门114种,丰度为0.90×104~303.35×104ind/m3,平均丰度是27.20×104ind/m3;生物量为0.008~5.890 mg/m3,平均生物量0.641 mg/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9、0.36和0.55。SPSS数据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透明度,浮游植物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3.8+115.5x-11.1x2+0.35x3(n=18,R2=0.952,F=92.665,P0.01)。[结论]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透明度是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7.
优选秀山灰毡毛忍冬醇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优选灰毡毛忍冬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浸膏得率和绿原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优选重庆秀山灰毡毛忍冬醇提取工艺,并采用UV和HPLC测定绿原酸的含量.结果:(1)以总浸膏得率为指标:10倍醇量、提取2次、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30min;(2)以绿原酸为指标:10倍醇量、提取2次、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45min.结论:该工艺简便、快捷稳定,可为灰毡毛忍冬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用水下摄影测量系统测量鱼类体长的可行性,选取15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摄影测量系统测量鱼体体长并与人工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摄影系统测量和人工测量两种测量方式测定出的数据相关系数为0.933(P=0.003);二者的相对误差范围为2.1%~18.1%,绝对误差范围为2.9~33.0 mm。研究表明,摄影测量鱼体长度与人工测量相比,测量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主要原因是鱼体控制点的提取较为困难,而人工测量本身也存在一定误差,因此,该摄影测量系统适用于水下测量鱼类体长。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不同肥力条件下土壤紧实度值对含水量的依赖程度,选择质地相同肥力不同的3个田块监测土壤紧实度和实时含水量,分析不同肥力水平土壤的紧实度与含水量的相关程度,揭示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条件下,土壤紧实度对含水量依赖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0~25 cm土层范围内,同一田块各土层之间的土壤紧实度对含水量的依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土壤质地相同、肥力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紧实度影响的强弱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土壤肥力越低,土壤紧实度对含水量的依赖程度越强。研究表明,在土壤健康评价过程中,当土壤肥力条件较好时,可以适当降低土壤水分对紧实度影响的权重水平,而肥力条件差的土壤,在对土壤紧实度进行拟合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镜鲤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QTL 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酶普遍存在于动物的各组织中,对磷酸单酯键具有水解活性,是机体生长代谢、保持内环境稳定和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酶。以镜鲤(Cyprinus carpio L.)全同胞家系190个个体为材料,用992对微卫星(SSR)标记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区间作图法,对肠组织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QTL检测显示:5个QTL区间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相关,其中3个QTL为99%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分别位于LG2(CA2049-CA2371)、LG25(HLJ2941-HLJ3946)和LG28(CA2263-HLJ2873),另外两个QTL区间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位于LG14(HLJ3275-CA174)和LG14(CA1276-CA2208),解释表形变异率范围为8.1%~38.9%;2个与碱性磷酸酶相关的QTL区间均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分别位于LG8和LG13,可解释变异率分别为7.3%和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