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玫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coflavus)Men-myeo-93-63是分离自马铃薯疮痂病自然衰退土壤中的一株拮抗菌.该菌株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瓜类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Poll)等多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生防应用潜力.利用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Men-myco-93-63与其抗生素高产菌株D12-3之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一套适合该生防菌的双向电泳体系.通过比较蛋白质图谱的差异,发现了4个差异蛋白.质谱分析表明,这4个蛋白点分别为聚羟基脂肪酸(PHAs)的包涵体蛋白(PhaP)、B-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甲基接受趋化蛋白(methyl-accepting chemotaxisp rotein)和ABC转运体(ABC transporter,ATP-binding protein).这些蛋白可能与该生防菌的拮抗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2.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AFLP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Thatcher和23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F2代植株为材料,利用AFLP技术开展了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分子标记研究。共获得7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P-AGT/M-GAG289bp(3.3cM)、P-ACA/M-GGT102bp(4.1cM)、P-ACA/M-GGT106bp(4.1cM)、P-AAC/M-CAG123bp(4.9cM)、P-AAC/M-GGT203bp(5.0cM)、P-ACA/M-GGT290bp(5.7cM)和P-ATC/M-GAG293bp(9.6cM)。这些特异性片段经回收、克隆、测序得出了特异带的序列。该研究可促进遗传图谱、物理图谱的构建和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克隆。  相似文献   
23.
为了获得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叶锈基因Lr45更多的分子标记,建立更丰富的遗传连锁图谱,本研究利用表达序列标签-酶切扩增多态性(EST-CAPS)标记技术,选择小麦2A染色体短臂的26对EST引物与4种限制性内切酶共104对组合,对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NILs)TcLr45和感病对照Thatcher进行了多态性分析.EST引物BE426158与BE442876的PCR产物在亲本间存在差异,多态性检出率为7.7%; 104个引物/酶切组合中,CD454036/Msp Ⅰ、CD454036/HaeⅢ、BE406923/Msp Ⅰ和BE425962/RsaⅠ共4组在Thatcher和TcLr45之间呈现多态性,多态性检出率为3.8%.将BE426158标记成功转化为一个更稳定的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标记,命名为LR45-1,经在TcLr45×ThatcherF2群体、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及黑麦品种中验证,LR45-1与Lr45连锁,遗传距离为8.2 cM.研究结果提示,EST-CAPS技术可应用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相似文献   
24.
为明确引起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镰孢菌类型,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按照科赫氏法则(Koch's rule)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从最适碳源、氮源、培养温度、pH、光照和致死温度等方面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 表明,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为新知镰孢(Fusarium andiyazi),菌丝生长最适碳...  相似文献   
25.
采用16个固定鉴别寄主和21个辅助鉴别寄主,在小麦苗期对2009-2011年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184个单孢子堆上纯化分离的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1年河南省主要优势致病类型为THTS、THTT、THKS、PHKT、PHTT、THPS、PHKS、PHSS、THFS、THPN和THSS,出现总频率为52.13%。毒性基因V1、V2c、V3、V16、V26、Vb、V25和V37的平均毒性频率超过95%,说明其对应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河南省几乎完全丧失了抗性;毒性基因V9、V24、V19、V38和V47的平均毒性频率低于4%,说明其对应的抗病基因为目前河南省小麦叶锈菌有效抗病基因,尤其毒性基因V24的毒性频率为0,表明目前河南省无对其表现出毒力的小麦叶锈菌小种。另外,毒性基因V11、V15、V17、V30、V10、V14a、V23、V29、V18、V21、V32、V33+34、V36和V39等的毒性频率在2009-2011年际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6.
小冰麦33是一个高产、高蛋白、抗多种病害的小麦品种,并具有温敏抗叶锈性.为了明确小冰麦33所含有的温敏性抗叶锈基因,选用4个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在5℃/10℃(黑暗/光照)、15℃/20℃(黑暗/光照)和25℃/30℃(黑暗/光照)三个温度条件下对小冰麦33进行了温敏抗叶锈性基因推导.通过比较3个不同温度下小冰麦33与7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分别含有Lr11、Lr13、Lr14a、Lr18、Lr23、Lr34、Lr37温敏基因)对4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反应型模式,推导出该品种可能含有Lr18及其他新的温敏抗叶锈性基因.  相似文献   
27.
小麦抗叶锈基因Lr44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AFLP技术借助于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和TcLr44×ThatcherF2代分离群体材料,获得4个Lr44的分子标记,分别为Paag:Mcta300,Paac:Mcgt85,Paag:Mcta395和Paac:Mcgt90,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01cM、1 1cM、3cM、2 2cM和2 8cM,为分子辅助育种、构建密集的遗传图谱、克隆Lr44以及研究基因编码特性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8.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 的SSR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小麦感叶锈病亲本Thatcher、6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F2代为材料,开展了小麦抗叶锈基因Lr19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从13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了1对在亲本及TcLr19×Thatcher 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引物Xgwm44,并获得了1个与小麦抗叶锈基因Lr19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44139bp,此标记位点与Lr19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9cM。该研究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构建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AFLP技术对小麦抗叶锈基因Lr45进行了标记,从60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亲本及TcLr45×Thatcher 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引物P-AGG/M-GAG和P-ACA/M-GGT。其扩增片段为261 bp和105 bp,2个标记与Lr45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M和1.3 cM。测序比较261 bp片段与大麦属Vulgare HotrI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达86%,105 bp片段与一粒小麦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高达96%。2个测序片段均包含开放阅读框(ORF)序列。  相似文献   
30.
闫红飞  吴巍巍  李巍  朱雪诞  曹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18-16720
[目的]研究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力阻截方案,以确保金墅湾水源地水质安全。[方法]采用太湖流域河网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对5种水力阻截方案下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流运动特征及污染物输移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将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内现有的临时土坝拆除后,进入保护区的水量和污染负荷大幅增加,水质变差,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水力阻截措施控制进入保护区的污染负荷量;在土坝拆除后,并实施水力阻截措施的情况下,进入保护区的水量和污染负荷有所减少,水质明显改善。其中,在陆域保护区周边所有河道设置水力阻截设施且调度方式为只排不引,沿湖口门田鸡港闸、金墅港闸、龙塘港闸调度设置为只引不排(方案5)时,可限制京杭运河、浒光运河河网水质较差水体进入保护区,进入保护区的水量全部来自于水质较好的贡湖,保护区内水体流动性较好,区域水质改善程度最大。[结论]从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流运动特征及污染物输移规律来看,水力阻截方案5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