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8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14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0篇 |
农学 | 240篇 |
基础科学 | 184篇 |
133篇 | |
综合类 | 1297篇 |
农作物 | 181篇 |
水产渔业 | 131篇 |
畜牧兽医 | 622篇 |
园艺 | 300篇 |
植物保护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44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154篇 |
2009年 | 153篇 |
2008年 | 145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55篇 |
2005年 | 113篇 |
2004年 | 104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7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922.
黄土丘陵沟壑区三种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5a定点观测流域土壤水分、气象要素等资料,利用水量供耗平衡原理,分析了该区域3种不同植被类型阶段储水量、耗水量和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年耗水量最少,为487.8 mm,玉米次之,为519.65mm;苹果最大,为540.7 mm;从不同类型土壤储水量分析表明:在阴坡生长的天然次生林处于充分供水状态,年耗水量稳定在500 mm左右;而玉米和苹果树全生育期内大部分月份都处在土壤水分亏缺状态,耗水量年变差较大,其年最大耗水量之差分别达240 mm和140.7 mm,当作物在土壤水分亏缺状态下生长时耗水量较小;年耗水量与当年降雨量关系不显著,而与降雨时间分布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23.
大白菜子叶段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获得大白菜高效再生体系,研究了不同的6-BA和NAA浓度、供体苗态、外植体切割和接种方式对6种大白菜子叶段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白菜苗期为两片子叶绿色将展平、第一片真叶未露出、小苗直立生长时(播种5~6 d)为最佳苗态;以保留单片子叶,在生长点处(即子叶柄基部和下胚轴交接处)先横切,然后纵切,去除顶芽,切除子叶顶端1/3竖直插入培养基为最佳切割和接种方式;在MS+7.0mg/L 6-BA+0.5mg/L NAA培养基上启动培养2~3d,再转入MS+5.5mg/L 6-BA+0.5mg/LNAA芽诱导培养基培养时再生频率最高;在供试的6种基因型材料中,橙色大白菜06J28子叶段再生频率最高,为90.4%,每块外植体再生芽数最高达1.14个,这一研究结果为大白菜转基因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24.
美国玉米科研生产实践对黑龙江玉米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最多的国家,在玉米的生产、科研及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的先进和科学,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指导中国玉米生产,特别是黑龙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中部大平原Iowa和Nebraska玉米的种植、科研和推广等方面的考察与交流,归纳出美国玉米生产情况是:美国玉米耕作与栽培体系更科学,农艺农机结合更紧密,应用综合抗性强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和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等,同时,全面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和提升。从中得出对我国农业及玉米种植的启示是:农机与农艺结合要切合实际,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并运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加强转基因技术、节水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培训以提高素质,加强对玉米增产潜力和实际产量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925.
针对流域生态安全研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选取吉林省辽河重污染支流——招苏台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应用突变理论中的突变基数法,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结构建立了招苏台河流域生态安全突变模型。研究了2004年、2008年、2010年流域内8个乡镇的生态安全状况。研究区2010年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2008年呈下降趋势,3个乡镇生态安全处于较好等级,3个乡镇处于预警等级,2个乡镇已降至中警等级。流域生态安全下降的情况应引起足够重视,在采取增加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有效措施,提高生态安全等级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26.
气候变暖背景下太原市霜冻发生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按轻微、中度和重度3级霜冻强度,分析了太原市霜冻发生的基本特征;采用累积滤波器法结合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太原市霜冻的变化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太原市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1)太原市轻微霜冻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d。与轻微霜冻相比,中度、重度霜冻平均初霜冻日分别推后9d和23d,平均终霜冻日分别提前11d和24d,平均无霜冻期分别延长20d和47d。2)各级霜冻强度下,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20世纪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表现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3)在α=0.05显著水平下,太原市各级霜冻的初霜冻日呈现显著的推后趋势、终霜冻日呈现显著的提前趋势以及无霜冻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以重度终霜冻日提前趋势最显著。4)太原市轻微偏早初霜冻、中度偏晚终霜冻和重度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达15%以上,其余各级异常霜冻的发生频率在5%~10%;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5)太原市轻微异常初霜冻对秋粮作物的产量影响较小,中度和重度异常初霜冻会使大白菜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春播幼苗主要受到特晚终霜冻的影响;冬小麦遭受终霜冻危害的平均频率为5年一遇,尤以拔节后5d内发生的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927.
漓江流域是桂林市旅游核心区域,地形地貌复杂,了解其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情况对桂林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快速准确获取漓江流域的历史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选取1991、2001、2009和2019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标因... 相似文献
928.
在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一个CIPK(Seita.5G145900,命名为SiCIPK19)基因。为揭示SiCIPK19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对其基因结构、蛋白特征、功能、进化等性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预测,并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了其在谷子苗期不同逆境及关键生育期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结果表明,SiCIPK19基因位于谷子5号染色体,基因组序列长1 353 bp,编码450个氨基酸,基因无可变剪切,且不含内含子。功能域分析和多序列比对发现,SiCIPK19蛋白具有非常保守的序列结构,与其他植物CIPK蛋白也非常相似。RT-qPCR分析表明,SiCIPK19基因被聚乙二醇6000(PEG 6000)、ABA、高盐和低温胁迫强烈诱导。此外,SiCIPK19基因在谷子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干旱条件下参与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谷子对非生物逆境的应答,尤其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干旱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CIPK基因逆境应答机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改善谷子抗逆性和提高产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29.
针对温室大棚盐渍化土壤灌水洗盐而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常规肥水管理方式为对照,在上海崇明东滩温室大棚采用土壤次生盐渍化监测、灌水洗盐过程模拟和农作物生产试验等方法研究精确滴灌施肥技术在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和减少农田氮磷流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技术可有效降低农田表层土壤的盐分积累速度,以此降低洗盐频次,进而显著削减温室大棚因灌水洗盐而引起的氮磷流失负荷。当滴灌施肥区洗盐频次降低为常规区的一半时,总氮、总磷、硝氮和氨氮的年流失负荷较常规方式削减45%-53%,而作物产量基本可以保持;当洗盐频次降低为常规区的1/4时,总氮、总磷、硝氮和氨氮的年流失负荷的削减率达58%-75%,但后茬作物减产明显。 相似文献
930.
通过试验测定波式潜流人工湿地(W—SFCW)与潜流人工湿地(SFCW)中基质、介质填料、植物在污水处理中所截留的磷含量,分析湿地各组成部分对磷的吸收作用,并对各组成部分的去除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试验进一步明确了W—SFCW和SFCW对磷的净化机理,从而为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W—SFCW对TP的去除率比SFCW高。两种湿地系统中土壤和湿地植物截流吸附了较多的磷,石头填料对污水中的磷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其中,湿地植物芦苇比美人蕉对污水中磷的吸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