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9篇
基础科学   13篇
  29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为探究植物篱对坡耕地侵蚀分布的影响,设置1个坡度(15°)、3个降雨强度(60,90,120 mm/h)和3种坡面条件(裸坡对照CK、植物篱P和仅有植物篱根系R),采用稀土元素氧化物将坡面分成5段(自上而下),开展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各坡面条件示踪坡段的侵蚀速率和侵蚀量均有所增加,整体上均表现为CK>R>P的趋势,植物篱可以显著降低坡面各部位的侵蚀速率及其侵蚀量,且使得侵蚀产沙主要集中在坡中部的Ce、La和Yb 3个示踪区。与CK坡面条件相比,R与P坡面条件下Sm和Ce示踪坡段对总侵蚀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减少77.15%,90.38%和30.01%,28.35%,而Yb、La和Eu示踪坡段对总侵蚀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增加54.34%,35.39%和12.39%,40.58%以及101.45%,91.31%。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篱造成坡面下部侵蚀贡献减小而中上部侵蚀贡献增加,坡面侵蚀部位整体上移,对坡地侵蚀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2.
土壤原始颗粒对不同破碎机制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稳定性是描述土壤抵抗外力破坏作用的重要指标。目前常用的团聚体测定方法很少考虑到土壤原始颗粒对其不同破碎机制下稳定性的影响。以两种不同质地团聚体特征差异明显的壤质砂土和砂质黏壤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全样进行快速湿润(FW)、预湿润后震荡(WS)以及慢速湿润(SW)三种处理方式预处理以研究团聚体不同破碎机制,同时考虑将各粒级团聚体中的土壤原始颗粒剥离出来,消除土壤原始颗粒对各粒级团聚体含量结果的影响,研究土壤原始颗粒对不同破碎机制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在不同处理方式下,各粒级土壤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砂质黏壤土在三种处理模式下平均质量直径(MWD)均显著大于壤质砂土,两种土壤MWD均呈现MWD_(fw)MWD_(ws)MWD_(sw)的大小顺序,两种土壤团聚体破坏均是团聚体快速湿润时孔隙内部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为主,其次是机械扰动作用,黏粒膨胀作用影响最小。土壤原始颗粒对各粒级团聚体的影响程度受到土壤类型和破碎机制影响,土壤原始颗粒对壤质砂土影响较大,对砂质黏壤土的影响相对较小。分散前的团聚体(0.05 mm)占总土壤的百分比(AR)值难以正确反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消除土壤原始颗粒影响后,AR能够较好体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消除土壤原始颗粒影响前后的AR比值表明土壤原始颗粒对壤质砂土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砂质黏壤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雾凉季和干热季 ,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进行了小气候垂直观测 ,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 ,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区域昼间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发现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边缘壁面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 ,而且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 ,并以林窗北侧边缘效应最为明显 .如此的热力、水汽效应势必对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4.
热带雨林林缘不同热力作用面热力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片断化森林林缘不仅具有水平空间特征 ,同时也具有立体空间特征 .为探讨立体林缘壁面的热力效应是否存在 ,该热力效应与林内外地面、林冠的差异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南向边缘的表温观测资料 ,采用同期资料对比方法 ,分析了片断化热带雨林林缘不同热力作用面表面温度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 .指出在片断化热带雨林林缘 ,林缘壁面的热力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在林缘区域 ,除了公认的林外地表面、林冠面和林内地表面 3个热力作用面之外 ,林缘壁面构成了一个新的第 4热力作用面 .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将有助于解释森林边缘的小气候效应和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65.
微生物溯源技术(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MST)通过靶标生物标记定位污染来源,为难以确定污染来源的非点源生物源污染监测提供了技术手段。基于微生物溯源技术从定性到定量化的发展历程,介绍了MST技术的产生、发展与特点以及MST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拟杆菌(Bacteroides spp.)基因标记水环境定量化溯源的研究进展,集中分析了温度、光照、盐度等环境因子对拟杆菌基因标记环境衰变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与定量化溯源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关系,并据此判定环境生物因子可能对基因标记环境衰变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依据目前定量溯源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提高拟杆菌定量溯源准确性和广泛性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抗条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生物学特性及抗锈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认为,亲本的叶表皮毛密度和气孔密度与侵入前的抗锈性有极高的相关性,而其杂交后代无此种关系,表明亲本的物理抗锈因素没有传递给后代,其抗锈性由其他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67.
水稻胡麻叶斑病又称水稻胡麻斑病、胡麻叶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稻平脐蠕孢属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发病范围广,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域均有发生;水稻营养不良、生长较差时一般发病严重。近年来,随着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普及,水稻胡麻叶斑病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8.
有关径流预测和灌溉用水量的研究对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制订区域社会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应用灰色-时间序列分析法对蔡旗断面年径流量进行预测,然后以该径流预测结果为基础,进行基于不确定性的红崖山灌区2011-2020年最大效益及主要作物灌溉水量的预测。结果表明,径流预测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吻合,合格率为67.6%,蔡旗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此外,有效的节水改造措施在干旱缺水地区是十分必要的,它可大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就红崖山灌区而言,棉花比起春小麦、籽瓜和白兰瓜,是单位水经济效益最大的作物,其次是白兰瓜,所以在可用水量短缺时,应保证棉花和白兰瓜的灌溉用水,以减小因缺水灌溉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9.
45%施纳宁水剂防治苹果腐烂病药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5%施纳宁水剂防治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在果树生产中,使用45%施纳宁水剂应在50-200之间,其中45%施纳宁使用50倍效果最好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0.
验证80%必得利可湿性粉剂防治苹果果实病害,褐斑病等主要病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