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3篇
  2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郭洪海  杨萍  杨丽萍  李新华  万书波  符明联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44-10046,10068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该区花生种植分布广,规模种植区域相对较集中,但生产上存在着品种混杂、种性退化、商品性差及栽培技术不规范和深加工滞后等问题。文章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分析了花生生产现状特征及花生品质特征。结果表明,受生态条件限制,花生脂肪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中等,油亚比值普遍偏高;在空间分布上,蛋白质南高北低,而脂肪含量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油亚比则是东部丘陵区高于西部平原区,主产区低于非主产区;指出该区应紧紧围绕花生作为区域性的重要经济作物和优势农产品,以大幅度提升花生种植效益为核心,强化空间合理布局,实施标准化无公害和基地化生产,提高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率,提升深加工水平,铸造国家"植物蛋白源、加工原料源、农田生物互补源",促进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区域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与氮肥混合基施对小麦产量、千粒重、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6∶4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最高,为39.4 g,小麦产量以氮肥基追比7∶3处理最高,其次为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来看,氮肥基追比6∶4处理值均为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为最佳处理,其次为氮肥基追比7∶3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增加前期氮肥投入有利于小麦生长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3.
农菌循环利用是当前现代农业与低碳经济领域结合发展的热点。山东是食用菌生产大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已发展形成集农业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食用菌高效种植产业化于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如小尺度和中尺度循环模式等。本文就不同农菌模式产业近年进展的各自特点和适用性、及其运行保障体系的结构功能、经济效益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为花生品质区划、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的土壤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脂肪含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仪法(以占干物质重量的百分率表示);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采用K2Cr2O7-H2SO4氧化法;土壤全氮测定采用凯氏法;土壤速效钾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土壤速效磷的测定采用钼蓝比色法。[结果]相关分析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花生脂肪含量和油亚比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花生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00 179 4X2+25.597;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162X1+43.317;同时土壤有机质也是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15 04X1+0.954。[结论]不同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不同,改善花生的品质应通过施用合适配比的肥料来实现。  相似文献   
75.
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以糠醛渣、腐植酸尿素等为主成分研制的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与速效肥料处理相比,盐碱土壤调理剂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增加1.86%~48.56%,叶绿素含量增加2.60%~4.77%,植株的氮、磷、钾吸收量增加3.51%~64.2%,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77%~14.28%,土壤氮、磷、钾增加0.70%~9.46%,土壤含水量增加11.29%~11.36%,土壤pH值下降0.03,土壤EC_(25)降低15.8%~20.10%。说明施用盐碱土壤调理剂能促进玉米生长,增强玉米叶片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76.
不同生态条件下盐地碱蓬形态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不同含盐量土壤上生长的盐地碱蓬营养器官进行光镜与叶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总含盐量由0.22%上升到2.47%,上下表皮气孔指数减小,叶高度肉质化,叶及根、茎中主脉维管束导管管径减小,导管数目逐渐减少,管壁变薄;茎表皮在低盐浓度下比较光滑,而到高盐浓度下已变得凸凹不平,皮层层数略有增多,茎木质部导管数目、次生导管数目以及次生维管组织与半径之比都是在中等盐浓度(0.93%)下最多、比值最大;根中薄壁细胞木质化加厚增强,维管柱与直径之比以及木质部与直径之比都是在中等盐浓度(0.93%)下最大,内涵韧皮部数目也是在0.93%盐浓度下最多.  相似文献   
77.
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了探讨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生长季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量和碳固定量,结果表明: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影响不同,在玉米生长季,CO2和N2O累计排放量表现为秸秆过腹还田(CGS)>秸秆直接还田(CS)> 秸秆不还田(CK)> 秸秆-菌渣还田(CMS),CH4的累计吸收量表现为CGS >CK >CMS >CS,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也影响土壤和植物的碳储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CGS> CMS> CS> CK,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植株、籽粒的固碳量表现为CGS> CS> CMS> CK,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和CK相比,在CS、CGS和CMS模式下,玉米田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均增加,但增加量不同,表现为CGS> CMS> CS >CK,既秸秆过腹还田模式下玉米田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最大,其次是秸秆-菌渣还田模式,之后是秸秆直接还田模式.在秸秆过腹还田模式下,玉米田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为22 493.83 kg CO2·hm-2,分别比CK、CS和CMS模式下玉米田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增加24.2%、 18.7%和 1.6%.从减缓全球变暖的角度,推荐秸秆过腹还田模式,该模式也有利于形成粮食-秸秆-饲料-牲畜-肥料-粮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田的固碳、减排.  相似文献   
78.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高效的脱氮处理工艺,但其启动和运行过程困难,高效反应器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改进的上流式双层厌氧滤器开展厌氧氨氧化启动反应的试验研究。在反应器填料上分别接种反硝化污泥、厌氧污泥、混合污泥,通过模拟废水提供自养反硝化条件,并逐步提高基质浓度和水力负荷,促使菌群向厌氧氨氧化反应转变。试验发现,反硝化污泥、厌氧污泥、混合污泥均可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启动时间分别为42、54 d和45 d。以反硝化污泥为接种物的启动效果最好,启动时间较短且废水氮素去除率高,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82.2%。双层填料的反应器有效提高了厌氧氨氧化的稳定性,该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对氨氮、亚硝氮的适宜浓度负荷为270、360 mg·L-1,废水中COD浓度不宜超过150 mg· L-1,系统中存在厌氧氨氧化和甲烷化共存的效应。  相似文献   
79.
利用ENVI软件分析处理高时空分辨率的MODIS数据,得到山东省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影像数据,在对影像数据进行分块、编码和建立索引的基础上,建立山东省NDVI和EVI植被指数影像数据库,并可提供局域网内的数据下载服务。  相似文献   
80.
黄淮海区域每年生产作物秸秆约2.3亿t,为探讨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该区主要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周年排放的影响,以秸秆不还田(CK)作为对照,设置秸秆直接还田(CS)、秸秆-菌渣还田(CMS)和秸秆过腹还田(CGS)3种还田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秸秆不同方式还田下小麦-玉米轮作制农田土壤周年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影响小麦-玉米轮作制农田土壤周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和累计排放量,但不能改变其源/汇功能。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农田土壤均为CO2和N2O的排放源,CH4的汇。与CK相比,CS和CGS处理均增加周年CO2和N2O累计排放量,CMS处理则与之相反;3种还田方式均降低周年CH4累计吸收量。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也显著影响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小麦-玉米轮作制农田土壤周年GWP在3个时间尺度(20a、100a和500a)上,均表现为CGS>CS>CK>CMS,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即在秸秆-菌渣还田方式下,农田土壤周年GWP最低。因此,可采取秸秆-菌渣还田方式,以降低该区域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减缓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