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3篇
  2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以Arcview和Arc/info为基本工具,以垦利县为代表,建立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生产环境数据库.采用Arcview管理空间数据,Visual Foxpro管理属性数据,二者通过公共字段共享数据,实现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无缝链接;并按照均匀一致的原则,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 312个1 km×1 km的网格(评价单元),选取21个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地区苜蓿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生成相应的分区图,并对苜蓿生态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做了分析.该评价系统克服传统的评价工作中忽略社会经济因素的价值和作用的缺陷,并根据地域特征,把区位指标引入评价系统中,使得该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52.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大省,走农牧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模式结构和功能,阐释了山东省农牧模式发展现状,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分析,提出推进农牧模式有效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3.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玉米秸秆不还田(CK)、玉米秸秆直接还田(CS)、玉米秸秆过腹还田(CGS)和玉米秸秆转化为食用菌基质,出菇后菌渣还田(CMS)4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通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排放量不同。在小麦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其排放量为CK >CGS >CS >CMS;甲烷表现为吸收,其吸收量为CS >CGS >CK >CMS,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来看,在20、100年和500年3个时间尺度上,仅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这一环节,GWP均表现为:CS >CGS >CK >CMS,也就是说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麦田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其次是玉米秸秆过腹还田方式,而秸秆-菌渣还田则降低了麦田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角度,推荐秸秆-菌渣还田方式。该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合理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4.
黄淮区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出苗质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贾春林  郭洪海 《玉米科学》2012,20(1):108-111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通过不同还田条件、播深和镇压3因素裂区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玉米出苗的土壤环境及出苗质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显著影响玉米出苗质量,表现为黄化、弱苗率差异显著;秸秆还田下播深对出苗质量有显著影响,镇压对出苗质量影响不显著。3因素交互效应对土壤环境影响程度依次是水分>硬度>温度。  相似文献   
55.
棉花是鲁北平原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是解决棉花季节干旱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淡水滴灌处理为对照,设置不同盐分梯度的咸水滴灌处理,研究2种类型咸水滴灌对棉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分布影响以及棉花产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咸水滴灌条件下主要影响棉田40~100 cm土壤水分的变化,碳酸氢钠型和氯化钠型咸水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利用EC值低于8 d S·m~(-1)的咸水进行补灌,棉田0~40 cm土壤盐分积累不明显,灌溉水EC值为10 d S·m~(-1)的氯化钠型咸水灌溉在0~100 cm土壤盐分有明显的积累。滴灌补灌EC值不大于6 d S·m~(-1)的碳酸氢钠型咸水和不大于8 d S·m~(-1)的氯化钠型咸水对棉花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滴灌补灌7 d S·m~(-1)碳酸氢钠型和10 d S·m~(-1)氯化钠型咸水明显降低棉花产量。从土壤盐分的积累和棉花产量来看,在鲁北平原可以利用6 d S·m~(-1)咸水滴灌对棉花进行补灌;利用咸水滴灌,要同时考虑灌溉水盐分的数量和盐分组成,碳酸氢钠型咸水要更加谨慎利用。  相似文献   
56.
杨继松  李新华  郭洪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08-17310,17336
阐述了东北三省花生生产历史和现状,分析了东北三省花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新品种培育、栽培技术革新、科研队伍建设和生产—加工产业链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与氮肥混合基施对小麦产量、千粒重、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6∶4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最高,为39.4 g,小麦产量以氮肥基追比7∶3处理最高,其次为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来看,氮肥基追比6∶4处理值均为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为最佳处理,其次为氮肥基追比7∶3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增加前期氮肥投入有利于小麦生长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8.
中国花生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本研究旨在分析全国花生种植生态适宜性分区,以期为花生种植的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与花生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等13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行政区划中的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2005-2014年的气候、土壤基础数据,在ArcGIS平台中建立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及综合指数模型得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数。研究结果划分4个不同等级,分别为最适宜(0.70-0.89],适宜(0.56-0.70],次适宜(0.42-0.56],不适宜[0.11-0.42]。其中以适宜等级所含评价单元最多,其余依次为次适宜、最适宜、不适宜。各适宜等级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以最适宜区为中心,适宜、次适宜区域依次向两侧扩展。最适宜区及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河谷地带及绿洲,集中在广西、山东、重庆、河南等9省市,与中国目前的花生生产现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9.
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引导和深化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的区域分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提升花生产品质量,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黄淮海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花生生产技术先进,单产水平高,出口基础好,加工业已见雏形,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稳定我国植物油市场的重要区域;受生态条件所致,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普通型花生,属食用中蛋白、油用高脂肪品质类型,且油亚比值(O/L)普遍偏低,黄曲霉毒素、丁酰肼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已成为花生出口的主要障碍;在空间分布上,花生蛋白质含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丘陵区高于平原区,脂肪含量北高南低、丘陵区高于平原区,O/L比值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气候与土壤肥力条件是影响花生蛋白质、脂肪含量及O/L比值高低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