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揭示不同浓度葡萄糖在植物与盐胁迫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以甜菜(Beta vulgaris)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正常条件、盐胁迫条件和施加不同浓度可溶性糖条件下,甜菜幼苗的生物量、光合效应和渗透调节及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施加一定量的外源可溶性葡萄糖,可以减缓盐胁迫下甜菜幼苗生物量的下降趋势,增强甜菜幼苗的光合作用和渗透调节能力。当外源葡萄糖的浓度为100 mmol/L时,减缓盐胁迫对甜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程度的效果最大,对叶绿素的保护作用最明显,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最明显,但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最佳抗逆胁迫点在50 mmol/L时。[结论]施加一定量的外源可溶性葡萄糖可以减缓甜菜幼苗的盐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32.
33.
通过试验筛选适宜以花生茎蔓为主料进行栽培的金针菇品种,从菌丝生长特性、生育期、子实体性状及
生物转化率等方面,优选出适于大棚设施栽培的优良菌株FH-1(黄色)和FB-1(白色),并与对照品种
金杂19和Fv088进行了袋栽出菇,采用搔菌、覆膜等措施进行优化管理技术试验。总结提出花生茎蔓栽
培金针菇优质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4.
华南地区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引导和深化华南地区花生生产的区域分工,高效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提升花生产品的质量,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花生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产区相对集中,单产水平较低,增产潜力较大,花生用途区域差异明显,深加工已见雏形。受生态条件所限,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珍珠豆型花生,其品质属食用高蛋白、油用高脂肪,且O/L比值普遍较高,有利于增强花生制品的稳定性。在空间分布上,花生蛋白质含量分布趋势不明显,而脂肪含量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花生O/L比值呈现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海南岛地区花生O/L比值偏低,这与生育期降雨量偏低有关。气候与土壤肥力条件是影响花生蛋白质、脂肪含量及O/L比值高低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5.
36.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所建立的杂交酸模优化施肥数学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氮肥、磷肥、钾肥对杂交酸模生物量的影响均十分显著,钙肥的作用仅次于磷肥,氮、磷配合施用可使杂交酸模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增施氮肥是增产的关键.通过产量频数法分析,杂交酸模生物量≥55000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氮肥(N)186~210kg/hm2,磷肥(P2O5)125~135kgg/hm2,钾肥(K2O)65~73kg/hm2,锌肥(ZnSO0)60~70kg/hm2,钙肥(Ca(NO3)2)61~68kg/hm2. 相似文献
37.
烟气脱硫石膏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滨海盐渍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及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脱硫石膏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可明显提高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生理机能,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38.
根据可持续集约农业发展的原理,在分析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和回顾农业开发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6种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生态模式建设过程中要攻克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9.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9,他引:34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设置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直接还田(CS)、秸秆转化为食用菌基质,出蘑后菌渣还田(CMS)和秸秆过腹还田(CGS)4种还田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和CK相比,CS、CMS和CGS处理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9.0%、23.9%和26.7%。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也提高了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表现为CSCMSCGSCK,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和CK相比,CS、CMS和CGS处理下,土壤DO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64.6%、29.4%和8.9%。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表现为CMSCGSCSCK,且差异显著(P0.05)。和CK相比,CS、CMS和CGS处理下,土壤MB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8.9%、84.7%和59.3%。土壤易氧化态碳(easily oxidizable carbon,EOC)含量表现为CMSCSCGSCK,且差异显著(P0.01)。和CK相比,CS、CMS和CGS处理下,土壤EO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4.1%、55.7%、和9.3%。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显著影响土壤活性碳组分在总有机碳中占的比例,改变土壤有机碳质量。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DOC/TOC表现为CSCMSCKCGS、MBC/TOC表现为CMSCGSCSCK、EOC/TOC表现为CMSCSCKCGS,且不同处理间均差异显著(P0.01)。从提高土壤质量角度,推荐秸秆-菌渣还田模式,在该模式下,土壤MBC/TOC和EOC/TOC均最大,土壤碳素有效性高、易于被微生物利用,有利于作物生长。从提高土壤固碳角度,推荐秸秆过腹还田模式,在该模式下,土壤DOC/TOC最小,且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有利于碳的固定和保存。该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合理高效利用、改善农业土壤碳库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通过砂培实验研究杂交酸模盐胁迫下的生理效应.对杂交酸模在不同盐胁迫浓度及时间下的鲜重、干重、含水量、根冠比、细胞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杂交酸模地上部和根系鲜重、干重均降低,小于100mmol/LNaCI处理下可获得较高生物量;地上部含水量降低1.99个百分点,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根系含水量降低幅度较大;根冠比增大,表明盐胁迫对地上部的抑制作用大于对根系的影响;细胞质膜透性增大,脯氨酸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