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3篇
  2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 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50%秸秆还田、100%秸秆还田、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增幅为0.02~0.04个百分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细菌、真菌、放线菌增幅分别为2.2×108个/g~3.1×108个/g、0.5×106个/g ~3.5×106个/g、1.3×107个/g ~1.9×107个/g。但过量秸秆还田不利于农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气象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确定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本文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生育期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气象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与生育期各气象因子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花生脂肪含量与生育期>15℃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昼夜温差呈显著负相关,花生油亚比与生育期各气象因子间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其中与>15℃积温和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昼夜温差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花生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不大,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生育期>15℃积温,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素是生育期昼夜温差。花生脂肪含量和油亚比与其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次线性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4.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小麦品种济麦22冬前出苗率、春季分蘖和单株次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极显著影响小麦次生根、分蘖数和出苗率,对以上指标作用力分别达到65.52%、54.02%和35.46%;镇压极显著影响出苗率,作用力达23.48%;播量、播深和镇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播深与镇压的交互效应表现为播量越大其交互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不同量外源Se可以提高生长在盐渍环境下杂交酸模(R.Patientia×R.tinshanicus)的耐盐能力,增加其干重.其原因是由于基施Se后对Na+、K+吸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杂交酸模从根部至地上部对K+运输的选择性,叶片的Na+/K+比降低;适量基施Na2SeO3(小于1.5mg/kg)GSH-px、CAT、POD活性提高,减缓植物细胞质膜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能力增强;外源Se能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并作为渗透调节物质降低杂交酸模叶片的渗透势和提高其渗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6.
湿地调查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该研究基于 Landsat TM 遥感数据,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山东省盐碱类湿地信息提取和分类。研究显示,滩涂湿地为第一大盐碱类湿地类型,所占面积比例为 33.8%;第二大盐碱类湿地类型为盐田,所占面积比例为20.3%;其次是重盐碱化湿地,占 18.5%。山东省盐碱类湿地以天然湿地为主,占盐碱类湿地总面积的 60.1%。天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价值远远高于人工湿地,而天然湿地数量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保护有限的天然湿地资源,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盐胁迫下杂交酸模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200mmol/LNaCl处理下的杂交酸模叶、根尖细胞电镜观察研究发现,盐处理2周后,吉肉细胞叶本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类囊体排列紊乱,肿胀,基料片层和基质片层模糊不清,甚至出现完全解体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GM(1,1)模型拟合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傅里叶变换提取周期分量和AR(p)模型模拟随机过程,所建立的集成预报模型对荒地土壤水分的模拟精度高于已耕作的麦田,总体相对误差减少33%~106%.麦田和荒地土层愈深,模拟精度愈高.麦田和荒地不同深度的土体模拟值总体误差分别为±7.4%~±16.8%、±5.56%~±8.15%.同时运用集成预报模型预报了麦田和荒地未来某一时刻的0~60cm土体含水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玉米秸秆不还田(CK)、玉米秸秆直接还田(CS)、玉米秸秆过腹还田(CGS)和玉米秸秆转化为食用菌基质,出菇后菌渣还田(CMS)4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通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排放量不同。在小麦生长季,CO_2和N_2O均表现为排放,其排放量为CKCGSCSCMS;甲烷表现为吸收,其吸收量为CSCGSCKCMS,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来看,在20、100年和500年3个时间尺度上,仅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这一环节,GWP均表现为:CSCGSCKCMS,也就是说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麦田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其次是玉米秸秆过腹还田方式,而秸秆-菌渣还田则降低了麦田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角度,推荐秸秆-菌渣还田方式。该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合理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全日照喷雾扦插育苗技术对 7种耐盐苗木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 :插穗树龄及插穗的处理是扦插成功的关键 ,激素处理能显著提高插穗的生根率。林生山黧豆、沙枣、银白杨和绒毛白蜡夏季扦插极易生根 ,且 2级侧根发达。在砂壤土中移栽成活率明显高于粘土中的成活率 ,在 2级侧根生长旺盛时期移栽繁育苗木为最佳。采用全日照喷雾扦插技术繁育的苗木与同期用种子繁育的苗木相比 ,移栽后生长快、分枝多、匍匐直径大 ,且耐盐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