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贵州铜仁地区栽培油茶种苗生理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铜仁地区栽培油茶种子的生理特性、种苗繁育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激素和浓度对栽培油茶种子的发芽率和油茶扦插苗的成活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而不同的处理时间对其影响较小.在种子繁殖试验中,以200mg/L赤霉素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在硬枝扦插繁殖试验中,以100 mg/L的生根粉处理16 h比其它处理的成活率高,在软枝扦插试验中,以150 mg/L的生根粉处理20 h的成活率最高;芽苗砧嫁接技术是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用于油茶生产中,可使油荼苟的栽培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土壤保持有完整的发生层次,有明显的A层、过渡层(AB)、淀积层(B)与母质层(C);土壤颜色、结构和养分在剖面层次上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最高可达到31.5g kg-1;土壤碳酸钙有明显的淋溶淀积,在剖面中下部形成淀积层;颗粒组成以0.05-0.01mm粒级的细砂粒为主,其次为<0.002mm的粘粒;土体矿质全量中,S iO2占绝对优势,A l2O3次之,化学元素的含量顺序依次为S i A l>Ca>Fe>K≈Mg>Ti>Mn。土壤发育处于物理风化为主阶段,化学风化较为微弱,矿质元素的移动不明显。供试土壤共分属2个土纲,2个亚纲,3个土类和3个亚类,其中YW-2、4属于钙积暗厚干润均腐土,YW-3、5属于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YW-6属于钙积暗沃干润雏形土。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数据网格的RFID农产品跟踪与追溯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郭曼  朱海鹏  郦晶 《农机化研究》2007,(11):101-104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此,首先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系统流程与可追溯单元架构,进而提出了以数据网格与RFID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基于数据网格的RFID农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并阐明在数据网格环境中RFID跟踪与追溯系统的实现与部署.最后,讨论了基于数据网格的RFID农产品质量追踪与追溯的应用前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宁南宽谷丘陵区土壤矿质元素与氧化铁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宁夏固原县上黄村和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室内分析,研究其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剖面分布状况及其氧化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土体中矿质元素的含量顺序依次为SiO2>Al2O3>CaO>Fe2O3>K2O≈MgO>TiO2>MnO2.其中硅、铝、铁的在剖面上分布较均匀,钙、镁、钾变异较大,空间分布不均;钛、锰空间变化较小,说明供试土壤处于物理风化阶段,土壤的化学风化程度较弱.氧化铁全量含量变化不大,其剖面各层的游离铁、活性铁和络合铁含量均不高,且空间变化幅度小,表明供试土壤的铁的淋溶状况不明显,土壤风化发育不好,释放出的氧化铁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陕北延安燕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酶活性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多度和物种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同当年对照农地相比,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同对照农地相比,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5%~184.6%、5.7%~157.4%、89.6%~566%、32.9%~331.2%和0.18%~184.8%。表层土壤有机碳和脲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8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8~29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植被恢复29a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表层土壤全氮、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16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16~29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植被恢复29a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mm团聚体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a)—多年生灌草(16 a)—半灌木(29 a)—灌木(55 a)—乔木(100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郭曼  郭庆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2):32-33,54
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为例,对居民家用电器的种类、性质进行了分析,根据居民家用电器使用的相关数据,探讨了居民电能消费特点。由此总结出,居民家庭节能潜力较大。居民节能意识调查分析表明,城市居民节能意识普遍不强,需相关部门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9.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且在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SOC和SMBC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亦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土壤剖面各土层SOC和SMBC皆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总呈上升趋势,且与恢复年限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表层土壤(0-5cm)SOC和SMBC年增长率分别为4.81%和6.96%,增加幅度较大;植被恢复23~75a期间,表层土壤SOC和SMBC的年增长率均为0.25%,增加趋势减缓。土壤剖面各土层微生物熵(SMQ)变化于2.113~4.375。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在恢复前期(0~12a)较快,恢复后期(12~75a)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SOC和SMBC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与对照农地相比,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85.23%,增加速率较快;而在植被恢复23~75a期间,有机碳密度仅增加了6.60%,增幅减缓。表明植被自然恢复有助于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促进土壤碳固定。  相似文献   
20.
郦晶  朱海鹏  刘世洪  郭曼  李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144-10145,10152
针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标准缺失、标准混乱、标准配套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维空间模型的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并使用国际标准分类法对标准体系中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说明,进而引入农业信息化行业标准分类标签,较好地平衡了标准分类框架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基本满足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对标准的规范分类与动态组织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