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在黄土高原东部春玉米主产区连续3 a开展大田定点试验,设置不施氮(CK)、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比:0(CRU0%)、25%(CRU25%)、50%(CRU50%)、75%(CRU75%)、100%(CRU100%)共6个施肥处理,研究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建立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与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施肥收益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佳配施比例,为筛选适于在黄土高原东部推广应用控释掺混配方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施肥收益,且随着配施比例的增加,2项指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RU75%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和施肥收益最高,分别较CRU0%处理增加了1 273 kg·hm-2(11.9%)和1 735元·hm-2(65.7%)。(2)与CRU0%处理相比,控释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依次为24.73%~43.87%、38.22%~61.24%和7.45%~11.93%,且均以CRU75%处理最高。(3)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显著降低了0~100 cm土层土壤中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CRU75%处理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最低,分别为119.8 kg·hm-2和247.5 kg·hm-2。(4)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与春玉米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施肥收益均存在显著一元二次关系,基于此3项指标推算出控释尿素的适宜配施比例分别为64.3%、71.2%和61.8%。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有利于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获得增产增收并提高氮素效率,综合各因素确定黄土高原东部春玉米生产的控释尿素适宜配比为60%~75%。  相似文献   
12.
以一步升温、分段升温两种升温方式对20 mm厚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板材分别进行140、160和180℃的高温热处理,分析升温条件对木材温度变化的影响;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求解桉木高温热处理升温过程的三维传热模型,研究其瞬态传热特性,同时对桉木内部温度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高温热处理升温过程中,较低目标温度以及分段升温方式更有助于缩小木材内部的温度梯度。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误差小于3.0%),构建的传热模型可用来预测试验条件下任意时刻桉木的中心层温度,为高温热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跟据曲靖的生态环境状况及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品质与功效,对曲靖主要野生食用菌的分布、产量、价值以及生长环境特点、产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阐述,提出曲靖主要野生食用菌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薇甘菊在德宏州入侵的危险性,对不同生境薇甘菊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监测,建立风险分析评价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其入侵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薇甘菊发生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立体分布明显,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热区,发生面积31991.87hm2,入侵风险评估R值达68,具有极高的生态风险,目前,尚有304985.4hm2潜在发生区处于薇甘菊的威胁中。薇甘菊入侵农田、荒地、林地,不仅给农业、林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严重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盈江县耕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盈江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样测试数据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盈江县耕地养分总体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中等偏丰富,速效钾不足。变化趋势呈现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向中等水平变化,碱解氮和速效磷表现出增加,速效钾下降。土壤总体偏酸,有酸化趋势。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盈江县耕地分为四类:高有机质,高氮,钾中等,缺磷区,占全县耕地的3.87%;高有机质,高氮,磷中等,缺钾区,占全县耕地的13.39%;有机质丰富,氮磷中等,缺钾区,占全县耕地的20.32%,是粮经作物的次产区;有机质、氮中等,磷丰富,缺钾区,占全县耕地的62.42%,是粮经作物的主产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土霉素对大豆和小麦幼苗期产生的影响,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土霉素(oxytetracycline)对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小麦(Triticum asetivum L.)幼苗部分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霉素浓度的增加大豆根数、株高、根长、株鲜重、根鲜重、根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土霉素浓度的增加小麦根长、根鲜重、根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也均呈下降趋势,在低浓度时对小麦株高和株鲜重有促进,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魁蚶的精子,揭示了其超微结构。扫描结果显示,魁蚶精子全长55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其中,头部长约2μm,最宽处直径为1.5μm。透射结果显示,魁蚶头部包括顶体和精核。顶体位于头部前端,较圆钝,呈倒"V"形,与精核之间有一间隙,精核位于顶体的下方,占头部体积的2/3左右,具有核后窝和植入窝,但是没有核前窝。中段由5个近圆形的线粒体围绕着中心体构成,线粒体横切面长轴直径为0.6μm,短轴直径为0.5μm。尾部细长,由尾丝包被质膜构成,内有轴丝。横切面呈圆形,直径为0.15μm,横切面为典型的"9+2"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种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资源量、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估算出主要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尿的资源量,分析其在市域尺度上的分布特征、资源化利用潜力及综合高效利用的途径。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存在大量小麦秸秆,其他地区均以玉米秸秆为主。畜禽粪尿中以牛、猪、羊粪尿居多,且存在晋西北多羊、北中部多牛、晋东南多猪的分布格局。2007—2015年山西省农作物秸秆产量由1.27×10~7t增加到1.54×10~7t,畜禽粪尿的产生量由1.82×10~7t增加到2.02×10~7t,且山西省种养废弃物的总产量近几年逐渐趋于稳定。若将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肥料化,其相当于有机质、N、P、K分别为1.54×10~7、1.25×10~5、5.28×10~4、1.04×10~5t,若将其能源化则可转化为标准煤1.05×10~7t或沼气4.59×10~9m~3,资源化潜力巨大。研究表明,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域性差异大,资源化利用的空间较大,应力争通过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及其他利用途径,实现种养废弃物资源的多途径综合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种养废弃物构成及资源化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实现种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资源量、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估算出主要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尿的资源量,分析其在市域尺度上的分布特征、资源化利用潜力及综合高效利用的途径。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存在大量小麦秸秆,其他地区均以玉米秸秆为主。畜禽粪尿中以牛、猪、羊粪尿居多,且存在晋西北多羊、北中部多牛、晋东南多猪的分布格局。2007—2015年山西省农作物秸秆产量由1.27×107 t增加到1.54×107 t,畜禽粪尿的产生量由1.82×107 t增加到2.02×107 t,且山西省种养废弃物的总产量近几年逐渐趋于稳定。若将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肥料化,其相当于有机质、N、P、K分别为1.54×107、1.25×105、5.28×104、1.04×105 t,若将其能源化则可转化为标准煤1.05×107 t或沼气4.59×109 m3,资源化潜力巨大。研究表明,山西省种养废弃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域性差异大,资源化利用的空间较大,应力争通过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及其他利用途径,实现种养废弃物资源的多途径综合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郭晋 《河北农机》2024,(1):64-66
随着全球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种业科技在农业持续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聚焦于中国中原农谷地区,探讨了该地区种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旨在为区域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建议。通过文献回顾,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原农谷种业科技创新在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诸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效率不高,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且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包括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优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完善政策体系和资金支持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在内的多维创新路径。此外,本研究还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期破解中原农谷种业“卡脖子”困境,打通中原农谷种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