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综合类   1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锥栗对栗疫病的抗性与氨基酸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文硕 《林业科学》2002,38(1):160-163
游离氨基酸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近年来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据研究有的病害的抗性与某一氨基酸的含量有关 ,有的病害的抗性与另一些氨基酸密切相关 ,有的病害抗性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有关 ,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间的变化不同 ,真菌性病害之间差异也很大 (王金生等 ,1 990 ;郭文  相似文献   
12.
普通木麻黄对青枯病的抗性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选自平潭县青枯病严重发病区的普通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Forst)优树子代不同无性系的幼苗经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人工二次接种后,发病症状大致可以划分为青枯、萎蔫、部分枝枯和正常生长四个类型,其对青枯病的抗性有差异。我们选择经二次人工接种后表现出典型的不同抗病性的4个普通木麻黄无性系和华南农学院梁子超教授经多年筛选的1个普通木麻黄抗病无性系,对其一年生幼苗的根、主茎和小枝进行含水量、pH值、细胞相对渗透性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并对各无性系小枝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抗病性普通木麻黄5个无性系在含水量、pH值、细胞相对渗透性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等均存在差异;其小枝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初步阐明了普通木麻黄5个无性系抗病性的机理,可作为早期测定普通木麻黄对青枯病抗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研究测定了20个不同抗病性的锥栗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活性及同工酶.结果表明,接种后72h起,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比活性均比感病品种高,各个品种的酶活性及比活性均在接种后120h时达到最高峰.接种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不能显示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接种后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抗病品种增加2条,中抗品种增加1~2条,感病品种增加0~1条.  相似文献   
14.
锥栗溃疡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锥栗溃疡病是近年来在福建省锥栗栽培区建瓯、南平等地发现的一种危险性病害。经鉴定,病原菌为寄生内座壳菌。病原菌的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7~10天后形成大量分生孢子,但培养30天后仍不形成子囊。菌丝生长景适温度为24~26℃,最适pH值为5~6。在96.1%高湿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低于50%相对湿度,则完全不萌发。研究结果表明,锥栗溃疡病的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与检疫病害板栗疫病一致,所以该病害必须严格控制,避免扩散流行成灾。  相似文献   
15.
杉木抗炭疽病机制与超氧物歧化酶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6.
植物次生物质与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测定了20个不同抗病性锥栗品种叶片和树皮的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和树皮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均比感病品种高;树皮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但叶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锥栗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桉树焦枯病成为制约桉树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杀菌剂是防控桉树焦枯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植物源抑菌剂由于具有生态安全的特点,已作为开发新型农药的重要成分而备受关注。以广玉兰、银杏、八月桂等11种植物为供试材料,分别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进行低温浸提,研究粗提物对2种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类柯氏丽赤壳和瑞丽赤壳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1 g·mL-1的浓度处理下,对桉树焦枯病菌瑞丽赤壳抑制效果最好的是银杏水粗提物,抑制率达到了100%;其次是红花檵木水粗提物,抑制率达到了94.28%;广玉兰无水乙醇粗提物对桉树焦枯病菌类柯氏丽赤壳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了73.36%;银杏、红花檵木和广玉兰在开发桉树焦枯病新型抑菌剂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南方红豆杉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福建明溪南方红豆杉苗木炭疽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病原菌菌丝在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为7;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8;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自然散光最有利于产孢;对碳源的利用,葡萄糖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牛肉浸膏最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为6;RH在70%-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为76.18%;RH低于60%不萌发;光照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9.
对金龟子绿僵菌M337菌株进行继代培养,探讨了6种常见培养基、4种碳源和氮源以及6个碳氮组合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绿僵菌的变异虽然主要受控于菌株自身的遗传特性,但同时也受培养基组成的影响.常见的6种培养基以营养贫乏的CMA和WBA最易使菌种发生变异,PPDA较稳定.动物性氮源较植物性氮源稳定,以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比较稳定.在不同C/N比试验中,供试菌株在C/N比为20/10的培养基上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在健叶(果皮)上,多酚氧化酶活性、比活性均不反映品种间抗病性的规律性变化,但病叶(果皮)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比活性都是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分析了离病斑不同距离组织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比活性,发现抗病品种在病斑近处酶活、比活大幅度提高,但波及范围较窄,感病品种在病斑近处酶活、比活提高幅度较小,但影响范围较广;病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抗病品种为2—3条谱带,感病品种仅为1条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