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22篇
  1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7 毫秒
91.
华北棉田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中期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华北棉区用扫网法和目测查虫法调查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用比较法和生命表分析法预测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程度和虫口密度。经1991—1994年应用检验,预测结果均与实际发生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92.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生态调控实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改造病虫害发生区的生态环境、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实施合理种植制度、加强栽培管理几个方面,用已往通过生态调控措施成功地控制病虫害以及因不合理改制或栽培管理粗放造成病虫害大发生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两点体会:1.在推行栽培制度、作物布局改革和作物品种更替时,一定要考虑其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的影响,以有利于控制病虫害或至少不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为基本原则。2.需要进一步分析病虫害种群动态受作物布局及耕作制度制约的机理,由此制定合理的生态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3.
华北北部地区二代棉铃虫成虫迁飞行为的雷达观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迁飞习性是棉铃虫区域性灾变的生物学基础,明确棉铃虫的迁飞行为对发展预警技术有重要的意义.2000年7~8月华北地区棉铃虫大发生期间,利用昆虫雷达和空中诱虫灯在河北省廊坊市观测研究了棉铃虫成虫的迁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与地面棉铃虫相比,高空棉铃虫具有明显的迁飞昆虫生理特征.棉铃虫成虫一般在日落后30 min(20:00)左右大量起飞,种群密度在1 h后达到峰值.此后,随着成虫的大量迁出,空中密度逐渐下降.棉铃虫成虫从低空到高空起飞过程中位移方向多呈顺时针旋转,借助夏季盛行风飞行.成虫飞行成层多集中在200~300m高度,最高可达1000 m.多数个体位移速率35~45 km/h,整个夜间的迁移活动持续7~8 h,迁移距离大约250~450km.  相似文献   
94.
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动的R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FLP标记是一种灵敏而有效的分子标记,它可利用昆虫遗传多态性推断昆虫因迁飞导致不同地理种群基因流动的事件。在比较实夜蛾亚科昆虫多巴脱羧酶(DDC)基因的基础上,根据同源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利用PCR扩增获得了一条730bp的特异性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将棉铃虫的核DNA用EcoRI完全酶切后,用该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了棉铃虫种群的核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杂交后的RFLP带型进行遗传分析表明,辽宁种群不仅和黄河流域种群有相同带型的个体,而且部分个体与长江流域也有相同的带型,显示了辽宁种群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种群都有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95.
新疆棉铃虫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新疆地区不同气候带棉铃虫种群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新疆棉铃虫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分布于-21.69 ̄-21.11℃,明显低于湖南省衡阳市种群(-17.11℃)、河北省南宫市种群(-19.19℃)和辽宁省锦州市种群(-19.13℃)。新疆棉铃虫不足育蛹在-14、-18、-20和-22℃下的50%个体致死时间分别为229、51、2.79和0.68h,其低温生存能力显著强于内地种群。土壤含水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96.
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棉铃虫对3龄幼虫呼吸速率和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10~6和1×10~8分生孢子/ml孢子悬浮液处理后,高浓度处理幼虫前3d的呼吸速率较对照下降幅度缓慢,但从第4d起呼吸速率明显下降。低浓度组在处理后的前2d呼吸速率上升,随后逐渐下降。总体上,白僵菌侵染后棉铃虫幼虫的呼吸强度较对照呈先显著上升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变化。处理后1~2d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量、体重增加数及食物转化率(ECD)、利用率(ECI)等各项营养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3~4d后棉铃虫取食减少,体重下降,食物利用率ECI和转化率ECD出现负值,并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97.
小麦籽粒内含物及组织学结构与抗吸浆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测定灌浆早期籽粒内含物中氨基酸及单宁的含量,明确了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的含量及17种氨基酸总量与抗吸浆虫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031*-0.4744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以酪氨酸等5种氨基酸及总含量作为反映品种抗吸浆虫的生理指标是切实可行的;高抗和中抗品种的单宁含量是高感和感虫品种的2.4-5.9倍,极显著地高于高感和感虫品种。组织切片结果表明早期籽粒组织学结构与抗吸浆虫没有明显的关系,这与前人的推测不一致。因此认为抑制初孵幼虫浸入后小麦损失率的主要原因是抗生性和耐害性。  相似文献   
98.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取食不同棉花品种后棉蚜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且能影响棉蚜羧酸酯酶对底物的活性。棉蚜取食高抗品种后,总的羧酸酯酶活力提高,并且酶活力与单宁的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787)。这种相关性表明棉花中的单宁的含量可能是影响棉蚜外源解毒酶活性提高的一个因素,同时棉蚜羧酯酯酶的活性也是衡量棉花抗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9.
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纸色谱(PC)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纸色谱的流动相由己烷和乙酸乙酯组成,流动相的最佳分离比例为己烷:乙酸乙酯=1∶1。利用纸色谱对棉花的提取液定性分析发现:提取液被分离为5个斑点,由下向上各个点的Rf值依次为0.46,0.65,0.76,0.82和0.96。提取液双向纸色谱发现,单向色谱中的第3个点(中间点)又被分离成3个斑点。高压液相色谱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进行分离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并可准确的测定各种成份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半棉酚酮(HGQ)、棉酚(G)和杀实夜蛾素H1~H4的保留时间分别是3.90min,10.44min,12.99min,15.0min,14.0min和11.4min。此外,还利用HPLC法对棉花四个品种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