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22篇
  1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1Ac毒蛋白抗性的稳定性及其适合度变化,利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Cry1Ac抗性品系棉铃虫转到正常饲料饲养后的抗性衰退及再次筛选后抗性的恢复情况,并比较了敏感、抗性和抗性衰退后各品系间的适合度差异。在失去选择压的情况下,高抗品系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迅速衰退,经过4代后抗性水平由最初的3626.67倍下降到1436.67倍;到第12代时抗性水平已低于10倍,随后品系保持较稳定的低抗水平;当重新进行抗性再筛选时,其抗性水平可快速恢复,抗性倍数快速回升,5代后恢复到1123.33倍。与敏感品系相比,高抗棉铃虫品系的适合度明显降低,相对适合度仅为0.33,但转到正常饲料连续饲养14代后,棉铃虫适合度明显上升,相对适合度为0.87,主要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2.
明确不同挥发性气味物质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选择行为的作用,有助于鉴定设计引诱剂以更好地利用天敌.本文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60种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趋向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对脂肪族化合物趋性最强,萜类化合物次之,芳香族化合物则相对较弱.中红侧沟茧蜂对(Z)-3-己烯乙酸酯、β-紫罗兰酮、2-十一烷酮、己醛、正辛醇、罗勒烯、橙花叔醇和香叶醇等气味的选择性最高,选择率分别为80.7%、73.2%、70.9%、69.6%、67.8%、74.1%、71.2%和67.9%,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为了明确田间条件下挥发性气味物质对中红侧沟茧蜂行为的影响,选择趋性效果较强的6种化合物分别制成诱芯进行了田间罩笼诱集试验,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对罗勒烯和(Z)-3-己烯乙酸酯的选择性最高,校正选择率分别为18.6%和14%,显著高于与其它化合物.田间应用结果与"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3.
害虫对转Bt基因植物抗性的治理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转Bt基因植物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害虫对转Bt基因植物可以产生抗性,从而影响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和应用价值。通过制订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可以使害虫对转Bt基因植物的抗性得到延缓和克服,在论述了转Bt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从IPM理论和生态学角度,就害虫对转Bt基因植物的抗性治理中的多毒素策略,高表达/低表达策略、避难区策略、特异性/诱导性表达策略以及其他可并用的防治手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4.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7年,用分代隔离观测等方法克服世代重叠和有翅蚜迁飞的干扰,研究了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共获得9个世代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条件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影响,一次大风雨可使其密度下降30—80%,高龄若蚜和成蚜则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捕食性天敌对4种麦蚜间无选择性,而蚜茧蜂对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蚜控制作用很小。因此,麦长管蚜种群还受其它种麦蚜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35.
用相对定级标准鉴定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予元 《植物保护》1989,15(6):33-33
选育推广抗虫品种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根本途径。据5、60年代和近年来有些地区的经验,在大面积连片种植抗吸浆虫小麦良种的地方,可以不采用药剂、栽培等防治措施,做到基本免受此虫的危害,并使其残留虫口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36.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是世界性农业害虫。90年代以来在我国南北棉区连续3年大发生,尤其是1992年的大暴发,虫量之高、历期之长、为害面积之广、受害作物种类之多、经济损失之大,在世界植棉史和我国历史上均属罕见。棉铃虫与澳洲棉铃虫(H.punctigera)、烟芽夜蛾(H.virescens)、美洲棉铃虫(H.zea)等同属夜蛾科的实夜蛾属(Heliothis)。具有食性杂、分布广、活动能力强、繁殖力高、  相似文献   
137.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姜永幸,郭予元(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昆虫取食行为研究技术简称EPG,是近年来昆虫电生理学发展的新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研究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取食部位虫传病毒的机制和作物的抗虫机...  相似文献   
138.
利用棉叶和人工饲料作为食物,设不同温度处理,研究营养对棉铃虫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营养状况与幼期发育速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蛹期不受影响。取食棉叶和人工饲料对棉铃虫幼期发育起点温度影响不大,而营养不良则能导致幼虫期有效积温增加:在18—30℃温区内,本试验的营养差别使未成熟期的发育时间延长3.4—8.62天。  相似文献   
139.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6—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对一至四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进行系统观测,组建9个生命表、3个生殖力表。棉铃虫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 A型,种群趋势指数I依次为4.3719、0.3756、1.9577、1.0094,世代存活率为0.700%、0.059%、0.310%、0.176%。棉铃虫幼虫期受自然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IPC依次为8.5164、29.7463、10.7798、14.2910。二龄期被寄生是影响棉铃虫一至四代全年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五龄被捕食是影响不同年份间第二代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一至三代的自然增殖率依次为0.0391、-0.0470、0.0462,周限增长率为1.0398、0.9541、1.0473。化学防治对下代种群档势指数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140.
小麦穗期,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加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两者对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得到了复合蚜量动态防治指标的二元一次式1.75(0.43639x1+0.04939x2)=3。37661;并由此推算出扬花初期麦长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禾谷缢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38.9头/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