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指出了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主体,长期采煤活动产生了诸多环境地质问题,亟待治理并进行必要的土地复垦。介绍了煤矿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其产生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将林业复垦作为矿区首选复垦模式,详细地论述了其潜在优势,分阶段阐述了林业复垦途径,并给出了复垦效益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对土壤不同粒径的分选,进而了解CR6 在土壤中分布的特点.试验结果显示,对两种类型的土壤(水稻土和潮土),分选的5个粒级中,吸附CR6 的浓度随着粘土、粉粒、沙粒的顺序而增加.粒径0.075~0.005 mm的土壤对CR6 的吸附贡献率最大.活性氧化铁和活性氧化铝是影响CR6 吸附的主要因素.活性氧化铁和活性氧化铝含量越高,对CR6 吸附量越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吸附CR6 的量呈负相关.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表明两种类型的土壤CR6 吸附量可以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示,CR6 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活性氧化铁、活性氧化铝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咸宁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城市圈的湖北省咸宁市为例,在对城乡用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方案。结果表明,1996~2005年咸宁市城乡用地总量呈上升趋势;城乡用地存在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偏高、结构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失调、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等问题;未来城乡用地总规模将继续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将有所减少。最后,从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建立完善城乡挂钩政策上提出了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两种不同性质土壤为基质,通过添加可溶性的Cd、Zn、Pb、Cu盐形成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采用USEPA的毒性浸出试验(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TCLP)对由硫化钙、过磷酸钙、氢氧化钙组成的复合修复剂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在添加可溶性盐后p H降低。可溶性重金属盐加入越多,p H下降越多。(2)从水溶态的平均百分比来看,Cd(12.9%)Zn(7.1%)Cu(3.4%)Pb(0.7%)。4种重金属中,除Cd的水溶态比例高于10%外,其他3种重金属的水溶态比例均低于10%。(3)试验设计的方案1为:硫化钙0.5%+过磷酸钙1%+氢氧化钙0.1%+去离子水20%。方案2为:硫化钙2%+过磷酸钙1%+氢氧化钙0.5%+去离子水20%。(4)对于Cd和Zn,方案2优于方案1。方案2对土壤重金属消减率[Cd(89.7%)、Zn(99.7%)]大于方案1的消减率[Cd(88.9%)、Zn(95.7%)]。对于Cu和Pb,方案1优于方案2。方案1消减率Cu为67.2%、Pb为53.9%。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发展与土地的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选取3个影响因素准则层-经济强度指数、社会强度指数、生态效益指数,采用AHP方法从多年动态角度分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并把分析结果与城市化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收入差别是影响到土地可持续利用比较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前提下,需要有效地增加投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的绝对增长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与此有关的粮食安全问题,因为粮食单产在耕地面积难以有效增加情况下,已经成为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的因素.保护耕地面积不减少,特别是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即增加土地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才能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而且,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转变人口结构,控制人口总量增长,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好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6.
鱼类人工雌核发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鱼类人工雌核发育,包括其原理、技术以及雌核发育鱼的识别,子代的性别、能育性、纯合度和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饶莉  郝汉舟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1):161-166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PM2.5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为了让大众对空气中PM2.5对人体的损害有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并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对霾污染的重视,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武汉市2008—2013年环境质量数据和公共卫生数据,选取呼吸系统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作为PM2.5污染健康效应终点,根据暴露-反应关系公式及统计学意义上的生命价值(value of statistics life,VOSL)计算方法,评估PM2.5所致的健康损失及经济损失。结果表明:自2008年以来,武汉市PM2.5人体健康损失呈现升高的趋势。2008年因PM2.5造成的死亡人数为834人,占当年死亡人数的1.7%,对武汉市造成的经济损失近5.86亿元人民币;2013年因PM2.5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858人,占当年死亡人数的3.7%,对武汉市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3.06亿元人民币。从以上结果来看,武汉市空气中的PM2.5的治理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应该重视PM2.5污染所带来的损失,并为减少空气中的PM2.5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结构变化和产品结构变化.通过农业用地结构变动和农业产品结构变动角度,采用对数线性计量方法,分析农业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①农用地内部各类用地中对农用地经济效益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的是林地,其次是耕地;②农作物产量各产量中对农用地经济效益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的是中稻产量,其次是蔬菜产量;③农用地效益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种植业产出的增长,但蔬菜产业的发展已经起到很大的作用;④早稻的负贡献率说明农业结构已经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开始向多元化转变;⑤棉花产品,作为经济作物,本身附加值相对高的农产品由于在农产品中的比重小,对农用地效益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咸宁市1977~2007年的茶园面积变化数据收集,利用动态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对茶园面积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从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咸宁市茶园面积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咸宁市茶园面积总体上呈现萎缩趋势。在空间上,咸安区和崇阳县茶园面积萎缩最快,通山次之;嘉鱼、赤壁市和通城县的茶园面积变化相对较慢,嘉鱼县反而略有上升。影响咸宁市茶园面积变化驱动力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其中茶园经济效益低、茶叶内部结构不合理、深加工技术差等起主要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咸宁市茶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咸宁市作为长江中游地区中等发展城市,对武汉都市圈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从1996~2006年,咸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具有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期间各地类动态度分析,选取了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用地作为因变量,选取9个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①人口、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化率是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②耕地变化与园地变化驱动效果基本相似;③对于林地,其驱动变化与耕地变化相反;④从建设用地驱动力分析情况来看,三种地类的驱动变化基本相似.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相对应了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