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6篇
  5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研究凋萎病对杨梅树体钙吸收及分配的影响,本文就发生凋萎病的杨梅树有、无病症嫩梢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以及老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根(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健康杨梅树的对应部位相比钙元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萎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钙元素在杨梅树体内的分布及吸收量。杨梅感染凋萎病后有病症嫩梢的叶片和枝干的木质部、根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健康植株(CK)相比钙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没有病症的嫩梢叶片和枝干的木质部、老龄叶片、枝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对照相应的部位相比钙元素含量明显升高;有病症和无病症的嫩梢的韧皮部其钙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病树的根际土壤的速效钙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杨梅树根际土壤的速效钙含量。  相似文献   
22.
以东魁杨梅为试材,通过高接换种与锯干换种2种大树改接方法的比较,探讨相应的树体矮化管理技术,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3.
2008年引进黑晶、晚荠蜜梅、荸荠种、东魁等4个杨梅品种在诸暨试种,试验表明其生长、结果表现良好,且适应性强。于2011年开始陆续结果,黑晶、晚荠蜜梅、荸荠种、东魁等品种在诸暨生长发育正常,物候期大致相同,成熟期荸荠种、晚荠蜜梅最早,分别为6月5日和6月8日,东魁最迟,为6月14日;4个品种果实品质俱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1.50%~13.87%,商品性好,均可作为鲜食品种栽培,并适宜在诸暨丘陵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4.
为了筛选出适合杨梅生长和结果的专用配方肥,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的专用肥对3个杨梅品种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杨梅专用配方肥可增加杨梅单株产量,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花青苷含量,降低总酸含量。在3个处理中,3号配方专用肥(N 15%,P2O54%,K2O 20%)可增加单株产量16.2%~32.9%,分别提高杨梅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0.53~1.96百分点和0.59~1.49百分点,降低总酸含量0.044~0.196百分点,是适宜的杨梅专用配方肥。  相似文献   
25.
蔓枯病是当前危害瓜类的主要病害,但是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病原学研究还非常落后,关于该菌功能基因的研究报道还较少。为了建立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的甜瓜蔓枯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利用带有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h)基因的质粒pSGate1为载体,通过PEG(分子量3350)介导的融合法转化蔓枯病菌株ZJDB32。将病菌分生孢子于PDB培养液(200g/L马铃薯煎汁,20g/L葡萄糖)内震荡培养20h,然后收集产生的幼嫩菌丝,在10mg/mL lysing enzyme+5mg/mL driselase酶液内28℃酶解3h,每克湿菌丝能产生3.8×107个原生质体。PEG介导融合转化pSGate1至D.bryoniae原生质体,每毫克ZJDB32的DNA转化效率最高能得到1230个转化子。结果表明,20个代表性的ZJDB32的转化子继代4次后其潮霉素抗性、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性与野生型都没有明显变异,这些转化子可以进一步用于相关功能研究。因此,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甜瓜蔓枯病菌功能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6.
凋萎病是浙江杨梅产业的重大病害之一,为研究杨梅凋萎病树硼元素变化和施硼对杨梅凋萎病发病率的影响,测定比较病株与健株的根、枝和叶等组织硼及根际土壤速效硼含量;设置杨梅苗圃土壤分别采用硼砂1.5、3.0、6.0、9.0 g/m2对水施用,成年树每平方米树冠分别采用硼砂0.75、1.5、3.0和4.5 g对水沟施,以不施硼砂作为对照,调查杨梅凋萎病发生率。结果表明,凋萎病发生严重影响了硼在杨梅树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病株嫩梢干枯叶片、嫩梢无症状叶片和无症状老龄叶片的硼含量显著低于健株(对照),分别比对照降低8.11%、6.04%和7.56%;病株有症状嫩梢表皮、无症状嫩梢表皮和根表皮硼含量显著高于健株(对照),分别高7.94%、9.76%和11.77%,病株根际土壤的速效硼含量比健株(对照)高29.03%,差异极显著;病株无症状嫩梢和根硼含量低于健株(对照)。硼砂9 g/m2处理的杨梅苗发病率比对照高7.42%,硼砂1.5 g/m2处理的成年杨梅树发病率比对照降低7.58%,其他硼砂处理的发病率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7.
提出了杨梅采前果实霉烂的定义,描述了果实霉烂症状及相关因子,阐述了中和土壤、大枝修剪、避雨栽培、果蝇防控、疏理果实、及时抢收等6个安全防控对策,以期为杨梅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东魁杨梅速生优质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魁杨梅是浙江省的四大杨梅良种之一,果大质优,市场效益显著,在我国长江以南诸省(区)以及西部的部分山区迅速发展。但是,东魁杨梅栽植成活率较低,投产期迟,前期产量低,始果期果小且品质差。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于1999年在浙江省青田县孙前村栽植4.7hm^2(共1420株)东魁杨梅作为示范园,  相似文献   
29.
概述了‘黑晶’杨梅在诸暨引种试验后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经济性状表现,提出了定植建园、土肥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适时采收、病虫害防治等6项矮化早结果栽培技术,以期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杨梅矮化早结果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特产珍果,常绿乔木,高达5~10 m[1],为浙江省的第二大水果与最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2~3].2006年栽培面积达6.67万hm2,总产量30万t,产值20亿元.但由于杨梅幼树管理不当,致使结果期延迟,乃至出现一些10年生以上的高大杨梅树仍不结果,或由于树冠高大,造成杨梅采收与管理不便使生产效益低,已成为杨梅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