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对稻飞虱卵期优势寄生蜂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生态适应性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28℃和31℃对稻虱缨小蜂的幼期发育、羽化率、成虫寿命和性比的持续影响不明显。22、25和34℃下幼期发育历期随世代增加而延长,羽化率随世代增加而降低。成虫寿命在22℃下随世代增加而延长,34℃下随世代增加而缩短。22℃和25℃下稻虱缨小蜂幼期发育历期有显著的累积效应,34℃下对羽化率的影响有显著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32.
耐饥性试验表明,在14℃~32℃恒温下,尖钩宽黾蝽越冬代成虫的耐饥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越来越短。14℃时耐饥时间最长,可达29.58~32.10d;32℃时最短,为7.84~9.46d。无翅型成虫的耐饥时间长于有翅型成虫。在14℃~32℃时,不同密度间的耐饥力依次是:单有翅型成虫在产卵量方面差异不明显。14℃时的卵历期为20.67d,显著长于20℃、26℃和32℃时的卵历期,但产卵量则低于后3个温度  相似文献   
33.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组合) 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TN1和汕优63) 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比抗虫品种(N 22) 明显; 感虫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增加,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下降, 而抗虫品种POD 和SOD 均增加, CAT减少;感虫品种除丙氨酸含量下降外, 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上升, 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增加很快, 抗虫品种中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增加也很快, 但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4.
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5.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为害的耐性和补偿作用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在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17个菌株分为7个致病型(Ⅰ~Ⅶ),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7个品种(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的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明确了7个致病型在这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早生爱国3号(Xa-3)、IR1545-339(xa-5)、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对所接种菌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比较研究了当年采自田间的褐飞虱种群与上一年虫源在室内越冬繁殖种群对不同抗虫品种的致害性差异。结果表明室内越冬种群和田间种群对水稻苗期的致害性相同,均表现为明显的生物型2特性。高龄若虫对不同抗性品种TN1、IR26和ASD7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但均以ASD7的最低。室内种群在3个品种上的若虫历期均比田间种群短2~3d,但同一种群在不同品种之间的若虫期存活率和历期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7.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宁波从2009年起开始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多年实践结果表明,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效果明显,对稻田昆虫群落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组成、多样性等方面。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较传统水稻害虫防治区每667㎡新增效益07万元,同时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增强了农民的生态与安全意识,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38.
中华淡翅盲蝽Tytthus chinensis (Stål) 是稻飞虱最重要的捕食天敌之一,因此实现中华淡翅盲蝽人工饲养是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关键。采用四季豆、湿棉球、水稻茎作为生存基质人工饲养中华淡翅盲蝽,研究其对中华淡翅盲蝽若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淡翅盲蝽若虫在水稻茎上的存活率最高,其次是四季豆,最低的是湿棉球,在水稻上的若虫历期显著短于在其他2个基质上。虽然在四季豆上的产卵量要显著低于水稻上的产卵量,但雌虫寿命、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与在水稻上的差异不显著,且显著高于湿棉球上的;在湿棉球上的卵孵化时间显著长于在四季豆和水稻茎上的时间。中华淡翅盲蝽在水稻和四季豆上种群趋势为22.9和11.2,能建立持续的种群,说明四季豆可以作为中华淡翅盲蝽室内饲养的生存基质,进行中华淡翅盲蝽的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39.
以甬优538为试验对象,在浙江省临海市的单季稻区进行连续3 a的水稻控肥试验,检验其对水稻产量、病虫害发生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与当地习惯施肥(对照)相比,控肥处理减少了氮、磷用量,增加了钾用量,且氮肥后移,降低基蘖肥比重,增加穗粒肥比重。结果表明,控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对照增加5.3%~12.6%,同时降低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生和为害,控肥处理的稻飞虱种群数量、稻纵卷叶螟卷叶率、纹枯病病株率和稻曲病病穗率分别降低26.1%~64.5%、16.0%~66.7%、9.1%~46.1%、7.5%~93.5%。从土壤养分来看,控肥处理第1年的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后2年即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土壤速效钾含量在3 a内始终高于对照。在本试验条件下,合理控肥的持续应用并不会导致稻田肥力降低,稻田系统的土壤养分可以保持收支平衡,且能有效降低水稻病虫害发生,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0.
九种无公害农药对铜绿金龟子和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主要测定了9种无公害杀虫剂单剂对铜绿金龟子幼虫(蛴螬)、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韭蛆)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对蛴螬的毒力顺序(药后24h):4.5%高效氯氰菊酯EC〉48%乐斯本EC〉40%辛硫磷EC〉40%灭线磷EC〉90%敌百虫晶体〉5%锐劲特SC〉2.5%菜喜SC。对韭蛆的毒力顺序(药后24h):4.5%高效氯氰菊酯EC〉40%灭线磷EC〉40%辛硫磷EC〉48%乐斯本EC〉2.5%菜喜SC〉20%天除〉0.5%绿宇。其中对蛴螬和韭蛆毒性最强的高效氯氰菊酯,其次是辛硫磷和乐斯本。菜喜等生物农药的速效性差,见效慢,但在处理后72h毒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