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37篇
  19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9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总结了国内关于水稻和超级稻高产栽培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超级稻“三定”栽培法,并论述和讨论了“三定”栽培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指出超级稻品种有其适宜的种植区域,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超级稻产量表现不同。生产上应按照超级稻的种植区域,以确定适合的栽培目标产量,采用与目标产量相一致的定量化栽培技术和群体发育调控技术,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的超级稻生产。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目的】探明超级杂交稻在不同种植地点和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干物质生产特点。【方法】于2004~2005年在湖南省桂东、长沙、衡阳、南县和永州5个地点进行大田试验,按照N﹕P2O5﹕K2O为1﹕0.5﹕1的比例,设置3种施肥量处理(135、180、225 kg N•ha-1),田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以超级杂交稻组合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试验材料。【结果】超级杂交稻收获产量以桂东点产量最高,地点间差异显著,其中准两优527平均为7 492.3~12 209.2 kg•ha-1,两优293为6 984.0~11 679.5 kg•ha-1。产量构成因子和干物质生产量的地点间变化与收获产量一致,但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施肥量处理间收获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收获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正相关,而与每穗粒数表现为负相关。【结论】超级杂交稻存在适宜的种植区域,且在施肥量为135~225 kg N•ha-1的范围内,施肥量不是超高产栽培的限制因子。超级杂交稻的库容量大,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是获得超高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抗寒种衣剂对水稻秧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明抗寒种衣剂的作用效果,研究了2个早稻品种经4种抗寒种衣剂(代码分别为HET,YKJ,YKZYJ和ABA)包衣处理后在寒流低温胁迫下(8-10℃,4d)秧苗的生长和若干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抗寒种衣剂处理使成苗率、单株根数、百株鲜、干重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维持较高水平,苗体内蛋白质降解延缓,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受害株率大幅下降,说明抗寒种衣剂增强了秧苗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4种抗寒种衣剂的抗寒效果以YKZYJ种衣剂最优,YKJ和ABA种衣剂次之,HET种衣剂再次之.  相似文献   
14.
邹应斌 《作物研究》1999,13(1):1-4,8
概述了湖南省近40年来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1)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以矮秆品种为主的“穗数型”栽培技术阶段;(2)70年代中于80年代末以籼型杂交稻为主的“穗粒兼顾型”栽培技术阶段;(3)进入90年代以籼型杂交稻为主的中秆大穗分蘖力中等的杂交主的“穗重型”栽培技术阶段,还介绍了10种有代表性的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并对21世纪的以季稻栽培技术的特点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 t/hm2)和(7.79~8.03 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16.
于20022~005年,在湖南长沙采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早稻施氮对连作晚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试验设早稻施氮/晚稻不施氮、早稻施氮/晚稻施氮、早稻不施氮/晚稻不施氮、早稻不施氮/晚稻施氮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4年早季施氮的条件下,连作晚稻施氮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45.t/hm2,地上部干物质重12.13.t/hm2,氮素吸收量183.6.kg/hm2,分别比连作晚稻不施氮处理增加28.4%、35.1%和103.5%,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连续4年早季不施氮的条件下,连作晚稻施氮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61.t/hm2,地上部干物质重12.14.t/hm2,氮素吸收量165.6.kg/hm2,分别比不施氮处理增加33.4%、37.6%和95.6%,均亦达到显著水平。连作晚稻在早季不施氮和早季施氮两种情况下氮肥利用率不同,前者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后者,增幅为37.8%,两者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吸收利用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4年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平均值比后者高18.1%,吸收利用率低6.8个百分点。早晚两季均不施氮小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施氮小区,但没有出现随试验年度加长而连续下降的趋势;当早稻或晚稻其中有一季施用了氮肥,或者两季均施用了氮肥的小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连作晚稻产量主要受当季施氮量的影响,而受早季施氮量的影响较小;早季不施氮小区的连作晚稻氮肥的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率比早季施氮小区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稻田氮肥用量不会导致土壤背景氮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南方双季超级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利用规律,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丰源优299、天优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条件下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吸收积累特点及氮肥利用率。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双季超级稻生长前期(分蘖中期)氮、磷、钾的吸收量较低,幼穗分化期差异甚小,而齐穗期(早季平均为10.71、2.23和11.82 g m-2,晚季平均为12.25、2.69和16.37 g m-2)和成熟期(早季平均为13.61、3.01和13.71 g m-2,晚季平均为17.16、3.31和18.31 g m-2)较高;氮肥的偏生产力(平均为53.40 kg kg-1)、吸收利用率(平均为55.98%)、农学利用率(平均为22.27 kg kg-1)较高,分别提高29.00%、88.92%和46.67%。免耕摆栽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三定”栽培相似,但其氮肥的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平均为50.24 kg kg-1、52.75%、19.33 kg kg-1)分别比“三定”栽培降低6.29%、6.12%和15.19%。由此可见,双季超级稻生产采用“三定”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蒋鹏  黄敏  Md.Ibrahim  曾燕  夏冰  邹应斌 《作物学报》2011,37(5):855-867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丰源优299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理特性。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齐穗期的颖花伤流量、根系氧化力、根冠比、叶面积指数及籽粒结实期剑叶的光合速率较高,齐穗后剑叶SPAD值下降缓慢、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多,早季平均产量为7.18 t hm-2,增产11.68%,晚季平均产量为8.39 t hm-2,增产7.41%;免耕摆栽干物质积累量大、有效穗数多,但其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居劣势,使其单季增产效果不显著。由此可见,南方双季超级稻在“三定”栽培下后期生理优势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协调,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弱势粒的库活性较低,导致其结实率和充实度都比较低,有机物运转率也较低,影响了其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杂交水稻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于水稻抽穗期以喷水为对照,喷施DCPTA和玉米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成熟期考察其对产量和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DCPTA和玉米素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二优培九的产量,其原因是提高了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对强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物光温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两系法利用农作物杂种优势的意义和问题。指出水稻、玉米、大豆等夏作物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属于高温长日敏感型,由可育转向不育的起点温度越低(23 ̄24℃),则制种的风险越小,繁殖的难度越大;小麦、油菜、大麦等冬作物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属于低温短日敏感型,由不育转向可育的起点温度越高(12 ̄13℃),则制种的风险越小,繁殖的难度越大。只有制种风险小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