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山东省烟台市果园苹果白粉病的发生比较常见,近年来,烟台市一直在使用三唑酮等常规药剂,很难达到理想防治效果。基于此,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0%翠泽悬浮剂防治苹果白粉病效果优于对照药剂40.0%信生可湿性粉剂,且对苹果安全。防治苹果白粉病翠泽推荐使用浓度为1 500~2 000倍。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当前套袋栽培加重了部分果面病虫害、套袋成本逐年上升和生态安全等突出问题,2016-2018年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蓬莱、栖霞三地果园开展了红富士苹果免袋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示范区采用防雹网架设,通过绿色防控、科学用药、"赛尔蓓丽"纸袋替代产品、风送式弥雾机械等植保措施和水肥一体化按需配肥措施,效果显著。示范区果实病虫害率控制在5%以内,病叶率在6%以内,平均节本增效3179.14元/667m^2,且均达到绿色食品(苹果)农药残留安全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种子、土壤、水等不同传播途径下瓜类果斑病感病情况。结果表明,瓜类果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其发病率分别为65%和62.5%。水流传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发病率也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14.
2010至2012年从烟台地区8市/区的43个乡镇68个村的部分麦田采集土样,约有25%的麦田小麦孢囊线虫病已达到其危害的高风险水平。从调查结果看,地势平坦和海拔较低的地区发生较为严重,而山区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较轻;棕壤土、褐土等利于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沿海的潮土等不利于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在山东省菏泽地区的牡丹根际土壤中发现了巨食道腺奥托线虫。该种线虫的主要鉴别特征为:虫体中等长度;唇区光滑,连续;侧区具有2条侧线;口针纤细,口针基部球小,略延长;半月体在排泄孔前方1~2个体环处;授精囊明显,圆形到卵圆形;阴门横裂,延伸的阴道大约是虫体相应处体宽的2/5;尾细长,圆锥形到丝状,末端圆到尖。该种线虫为迄今为止我国未见报道的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樱桃果蝇的田间消长动态监测,初步明确烟台地区樱桃花期至采收期樱桃果蝇共有3次发生高峰,分别为4月25日前后、5月15日前后和6月3日前后。5月10日(果实膨大期)使用60目、80目防虫网的枝干网套法防治樱桃果蝇,30 d后防效均为100%;6月1日(果实转色期)使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倍液和1%苦参碱可溶液剂1 000倍液防治,药后5 d的防效分别为97.06%和94.12%。  相似文献   
17.
根据烟台市优势农作物品种优质高产成果、影响力度、育种创新平台的建设等情况,阐述了烟台市品种选育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指出当前品种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育种创新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四是提高新品种成果推广和科技转化率;五是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究注射法、针刺法和喷雾法接种西瓜叶片瓜类果斑病,观察西瓜叶片感病情况。结果表明,3种接种方法均能使西瓜叶片感病,但发病时间和症状有所不同,注射法接种发病早,症状偏重,针刺法和喷雾法相似,发病晚且比注射法接种症状轻。通过田间观察,发现果斑病的扩展蔓延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低温高湿有利于果斑病的扩展蔓延,发病的适宜温度在25.0~28.0℃,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发病的时间约为8~10 d。  相似文献   
19.
依据山东省烟台市小麦病虫植保统计资料,将1980—2019年按每10年1个阶段依次均分为第Ⅰ、Ⅱ、Ⅲ、Ⅳ阶段。总体上,第Ⅰ、Ⅱ、Ⅳ阶段虫害重于病害,第Ⅲ阶段病害重于虫害;病虫由较重到最重又逐渐显著减轻,发生程度由中等发生降至中等偏轻发生。11种病害中,小麦白粉病始终发生最为严重,前两个阶段感病品种面积大,且第Ⅱ阶段期间降雨增多,病害加重达高峰,随后推广抗病品种,病害连续下降;其次是纹枯病,开始较轻,因温度升高,降雨增多,小麦-玉米轮作为主的一年两熟制及秸秆还田持续推进,随后显著加重,第Ⅲ阶段达高峰。6种害虫中,蚜虫在各阶段中发生最严重,第Ⅰ阶段末期开始单一药剂化防,导致第Ⅱ阶段猖獗为害,第Ⅲ、Ⅳ阶段气候条件不太适宜麦长管蚜繁衍,加上当地果树面积迅猛扩大,其花粉培育了大量天敌昆虫,对麦田蚜虫起到明显控制作用,致使蚜虫发生程度显著减轻;其次是麦蜘蛛,第Ⅰ阶段因春旱明显而导致其重于其他阶段;一代黏虫第Ⅰ阶段发生较重,从第Ⅱ阶段始,由于迁入虫源量显著减少,为害明显减轻。小麦品种、病虫源基数、气象因素、种植结构、种植制度和化学防治水平是各阶段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当地实施作物多样化种植,...  相似文献   
20.
2010、2011年从烟台地区麦田采集土样,分离到褐色和白色胞囊,通过分别对胞囊、2龄幼虫和卵的观察、相关数值测量并拍照,鉴定该种线虫为燕麦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这是首次在烟台地区发现该种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