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我国首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2006)"搭载冬小麦轮选987为模式品种,选育出矮秆、白粒突变系衡辐9103,与野生型轮选987比较,下述性状发生改变:(1)株高降低5.03 cm,方差分析达0.01极显著差异;(2)籽粒颜色由野生型红粒变为白粒;(3)穗长、株穗数及千粒重分别增加-0.12cm、0.7个及0.95 g,均达0.05显著水平;(4)小穗数及穗粒数与野生型无差异;(5)2010年及2011年度产比试验中,超对照品种石4185达5%以上,2012年在国家区试预备试验中,比对照良星99增产3.17%,已升入下年度区域试验。通过航天诱变,可同时诱导多性状变异,选育矮秆、多穗、白粒变异新品系,进行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72.
为了探讨入侵植物刺苍耳各部位(根、茎、叶、果实)的化感作用,以及化感物质在水浸提液和醇浸提液中的富集程度,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法检测质量浓度为0.05 g/m L的浸提液对金狗尾草、黑麦草、莴苣及小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苍耳各部位的水浸提液中总体以叶的化感作用最强,其对金狗尾草、黑麦草、莴苣、小白菜发芽率的抑制率分别为36.4%、17.9%、25.8%、18.7%,对根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2.7%、68.4%、26.8%、34.7%;刺苍耳各部位的醇浸提液中,除了叶对4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较高,分别达到92.5%、89.3%、36.7%、48.4%以外,根和果实也都显示出较强的化感作用,分别对其中3种植物根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1.2%~46.4%(小白菜除外)和48.0%~54.8%(黑麦草除外);总体上,各部位醇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于相应的水浸提液。由此可见,刺苍耳的主效化感物质主要集中在叶中,且在醇浸提液中富集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3.
GIS支持下的南丰蜜桔种植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Overlay模型得出的土地资源单位为评价单元,以二次开发的主成分模型、层次分析模型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方法,以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土壤速效硼含量、海拔高程、坡度为评价因素,评价得出南丰县土地资源中蜜桔种植适宜一等地有12783.03hm2,二等地有26844.36hm2,三等地有42853.51hm2。  相似文献   
74.
阿维菌素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通过土壤穴施施药方式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制定阿维菌素缓释粒剂防止黄瓜根结线虫的安全间隔期。【方法】阿维菌素消解动态试验采用推荐高剂量的1.5倍(5.62 g·m-2)为施药剂量,在黄瓜移栽时通过土壤穴施方式施药1次。分别测定施药后2 h、1 d、3 d、5 d、7 d、10 d、14 d、21 d、28 d和45 d的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变化。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试验设置高低两个不同施药剂量:低剂量按推荐剂量3.75 g·m-2,高剂量按推荐剂量的1.5倍(5.62 g·m-2),分别于黄瓜移栽时土壤穴施1次,于黄瓜成熟期采样测定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量。样品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法,在10 g粉碎均质的黄瓜、植株或土壤样品加入4 g 无水硫酸钠和 1 g氯化钠,用10 mL乙腈提取2 min后,离心并移取上清液2 mL,通过50 mg 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PSA)和50 mg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吸附剂(C18)进行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离心上清液过0.22 µm滤膜后上机测定。【结果】本文所建立的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简单快速,阿维菌素在10、50 和100 μg·kg-1 3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8%-101%,相对标准偏差1.9%-9.4%;方法定量限为10.0 μg·kg-1,该方法能够满足现有限量标准的要求。北京和哈尔滨两个试验点消解动态试验中,采用土壤穴施施药方式,阿维菌素在黄瓜中未检出,这表明阿维菌素是非内吸性农药;而在土壤中检出了阿维菌素,其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9-18.7 d。在黄瓜最终残留试验中,成熟期的所有黄瓜样品中均未检出阿维菌素。在土壤最终残留试验中,2012年北京试验点的3个样品检出阿维菌素,检出浓度分别为10、30和170 μg·kg-1;哈尔滨试验点的2个土壤样品检出阿维菌素,检出浓度均为10 μg·kg-1。与喷雾施药方式相比,土壤穴施方式下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期更长。【结论】在黄瓜种植中,1%阿维菌素缓释粒剂以推荐剂量3.75 g·m-2采用土壤穴施方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5.
农业高校率先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农业、农民、农村,因此,与"三农"联系最为紧要的广大基层已成为其就业的主渠道.农业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率先打通人才通往基层的道路责无旁贷.分析了当前农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农业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提出建立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6.
青枯病是芝麻和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探索合理的轮作防控模式,运用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 nacearum)抗利福平标记菌株JXS02-L土壤接种,测定菌株在芝麻、花生、甘薯、大豆、玉米和小葱等6种作物根际土 壤和根部的定殖与消长动态,分析了不同轮作模式对芝麻/花生青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3w,6种 作物根际土壤菌量均低于初始接种菌量;播种后6 w,芝麻、花生、甘薯根际土壤菌量已上升至初始接种菌量水平 (3.20 ×106~4.93×106 CFU·g-1),之后菌量持续上升,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菌量则持续下降;播种后12 w,大豆、玉米根 际土壤菌量比芝麻、花生、甘薯根际土壤菌量低4个数量级,小葱植种后6 w~12 w,均未检测到病菌。播种后3 w~ 12 w,芝麻、花生和甘薯根部菌量持续上升,大豆和玉米根部菌量先升后降;至播种后12w,大豆和玉米根部菌量比 芝麻、花生和甘薯根部菌量低5个数量级,小葱根部则始终未检测到病菌。芝麻-大豆-小葱-芝麻、芝麻-大豆-玉 米-芝麻2种轮作模式芝麻青枯病病情指数比芝麻-花生-甘薯-芝麻轮作模式分别降低19.95%、12.87%;花生-大 豆-玉米-花生轮作模式花生青枯病病株率比花生-芝麻-甘薯-花生轮作模式降低11.63%。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 青枯雷尔氏菌的生态多样性,以及指导青枯病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2-吲哚酮和6-羟基烟酸为虚拟模板,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甲醇为致孔剂,合成对展青霉素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平衡吸附实验等对制备的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和测定,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展青霉素具有特异性吸附作用,其最大表观结合量为12 785.67μg/g。以此聚合物做为吸附材料,制备成固相萃取柱,进一步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用于测定食品中展青霉素。该方法在0.5~100μg/L范围内,展青霉素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 0.998,定量限为1.0μg/L,样品在不同添加水平下展青霉素的加标回收率为80.5%~97.0%,相对标准偏差RSD≤6.6%。  相似文献   
78.
79.
窗口单位是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最多的部门,也是最直接体现党和政府形象的部门,窗口单位联系民生紧密、服务群众直接,是集中体现执政为民科学理念的重要场所,其精神面貌和服务质量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部分窗口单位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高,流程繁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快窗口单位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窗口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80.
去除卵丘细胞会降低小鼠卵母细胞的成熟质量.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去卵丘细胞的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目的是在亚细胞水平上寻找由于卵丘细胞的去除而导致卵母细胞质量降低的原因.结果显示,成熟培养过程中微绒毛逐步从透明带内撤出,并竖直于卵膜表面;卵周隙逐步形成;线粒体由成簇到散布于卵质内;皮层颗粒由多到数量极少.因此,皮层颗粒的减少或继续生成路径的障碍可能是去除卵丘细胞的小鼠卵子成熟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