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138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二)肉牛我国无专用的肉牛品种,以往一般都是老残耕牛屠宰后供肉用。建国后,从国外先后引进10几个肉牛品种(包括兼用品种),除纯繁外,并用来改良本地黄牛。各地黄牛经国外肉牛品种改良后,产肉性能显著提高。例如,内蒙古黑城子种畜场和畜牧研究所用利木赞公牛改良蒙古杂种牛,对杂种一代公牛进行强度肥育试验,13月龄体重达到407.8kg,在82天的肥育期平均增重117kg,日增重1,429g,屠宰率56.7%,净肉率47.3%。这批牛运到香港试销,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62.
63.
64.
畜体标号是家畜育种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以往对牛所采用的个体标记法,主要是角上烙字、戴耳标、截耳号、耳内刺墨及牛体烙字(火烙)等法。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角上烙号,由于字迹小,需要近观,否则不易识别;至于无角或角形短小的牛,就无法应用此法。耳标法有  相似文献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近40年来,由于贯彻了党关于发展畜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养牛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奶牛头数增长最快,由1949年的10几万头发展到1987年的216. 4万头,增长了近20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黑龙江省,由于该省1978年以来大搞黄牛改良,1987年末奶牛发展到40. 3万头,为1978年的5倍多,占全国奶牛总头数的18. 6%。奶牛质量也有很大提高,1985年末全国共培育出中国黑白花奶牛84. 7万头,占全国奶牛总头数的52%;全国已有518个高产牛群9. 6万多头成母牛各胎次平均产奶量为6,029. 6千克,其中1984年登记的2. 1万多头品种牛平均单产达6,359千克,平均乳脂率为3. 56%。中国肉牛业基础较薄弱,无专用肉牛品种,各地用进口的肉牛品种改良本地黄牛,其出栏率,个体重、屠宰率、净肉半都有明显提高。1979年全国平均每头存栏牛产肉3. 2千克,1985年达到7. 1千克,增长1. 2倍。内蒙古用利木赞公牛改良蒙古杂种牛,F_1公牛13月龄体重407. 8千克,在82天的肥育期平均日增重1,429克,屠宰率50. 7%,净肉率47. 3%。我国黄牛1987年末有7,158. 9万头,分布全国,其中以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复州牛等品种质量最好,体大力强,肉用性能好。据试验(邱怀等,1981) ,18月龄屠宰的秦川牛,公、母、阉牛的平均屠宰率为58. 3%,净肉率50. 5%,肉骨比6. 13,瘦肉率76. 0%,眼肌面积97cm~2,接近或超过国外一些著名的肉牛品种指标。为了迅速改进我国地方良种黄牛外貌上的一些缺点,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80年代初开始对良种黄牛进行了杂交改良,已初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1987年中国有水牛2089. 8万头,比1949年(1,018. 4万头)增长105. 2%,居世界第二位。1957年和1974年先后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引进摩拉和尼里/拉菲水牛,对中国水牛进行改良,现一、二代杂交水牛已达15万头以上。这些杂交水牛体大力强,行动敏捷,具有很好的产奶、产肉性能,其中三品种杂交效果尤为显著,311天泌乳期平均产奶量为2662kg;经过100天补料肥育的6岁龄杂种水牛,其屠宰率、净肉率、骨肉比分别为56. 15%、42. 58%和1∶4. 75,比本地水牛分别提高15. 77%、15. 39%和25. 0%。中国牦牛1987年约有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头数的90%。建国以来引用普通牛种(Bos Taurus)培育品种公牛与牦牛进行种间杂交,杂种牛(犏牛)的奶、肉生产性能显著高于牦牛与当地黄牛杂交所生的F_1犏牛。70年代四川、青海等省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牦牛分布地区应用普通牛的冷冻精液与牦牛作种间杂交试硷,产犊率达74%,从而解决了高寒山区引进培育品种不能适应的困难,为大大提高牦牛杂种后代的生产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6.
省上这次召开全省地、市畜牧局、站长会议,省畜牧局何局长要我芷会议上和同志们讨论一下关于我省黄牛的选育和改良问题。我想谈三个问题:(1)黄牛为什么要改良?(2)朝什么方向改良?(3)采取哪些措施?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谈前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7.
黄牛品种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银染技术对中国4个地方黄牛品种(蒙古牛,秦川年,岭南牛和西镇牛)40头的Ag-NORs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蒙古牛,秦川牛和岭南牛每细胞Ag-NOR,数变化范围为3-10个,西镇牛为2-10个,平均分别为5.818±0.513,5.473±0.316,5.377±0.279和5.178±0.35Ag-NORs表现了细胞,个体和品种间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68.
我室十五年来黄牛改良工作总结(下)(1980~1995)邱怀(西北农业大学黄牛研究室,陕西杨凌,712100)4经验体会农业部1986年9月召开全国黄、水牛改良工作会议时,笔者应邀在大会上讲了话。我归纳了大会上同志们的发言,认为要搞好牛种改良工作,除...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