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138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四)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微卫星变异的比较研究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遗传学会(ISAG-FAO)推荐的13种普通牛种的微卫星标记、以已分型的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的相应资料作参照,研究了大通牦牛(青海环湖型)、甘南牦牛(青藏高原型)和3头野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牦牛的全部13种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或多或少与普通牛相应座位的等位基因分布发生重叠,说明两牛种在上述座位的侧翼碱基序列是较为保守的.与普通牛相比,两个牦牛群体的所有座位同样显示了高度多态性.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4~8个,平均5.462个,略低于普通牛平均数6.515个,可能与对普通牛微卫星的选择有关.在两个牦牛群体间,等位基因片段范围、高频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等非常相似.两个牦牛群体的观察基因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639和0.665,与其无偏期望基因杂合度平均值0.676和0.651相近.除HEL5(2个群体类型)和BM1824(环湖型)座位外,其余座位皆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状态.两个牦牛群体的Nei's标准遗传距离Ds等于0.032 4,这一数值甚至比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中最小的两个品种的标准遗传距离Ds(0.0662)还小一半.在检测的13个座位中,3头野牦牛共发现42个等位基因,野牦牛的等位基因在大通牦牛群体中平均有92.1%的分布,在甘南牦牛群体中有84.7%的分布.上述结果表明,核基因组微卫星层次的遗传变异比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更丰富.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反映了现在的家牦牛,依然是一个培育程度很低的"自然群体",牦牛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遗传变异较为保守,频繁的基因交流、较大的畜群规模和随机交配方式,能使群体产生遗传差异的漂变作用难以发挥,是导致牦牛群体间遗传结构较为相近,遗传距离较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13个微卫星座位的研究分析,足以揭示出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52.
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最小二乘模型方法首次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蛋白多态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乳中的4种主要乳蛋白均存在多态性,各位点优势基因的频率为:αs1—CN,B,0.851;β—CNA2,0.519;κ—CnA,0.607;β—LGB,0.567。β—LG和κ—CL基因型分别对305天产奶量和乳蛋白率有显著影响作用,β—CN显著影响乳胀率。  相似文献   
153.
本研究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我国7个黄牛品种的四个多态蛋白位点进行了检测,得出了Hb,Pa,Tf和Alp在各品种中的表现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通过标准遗传距离,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本文选取λ=0.98为界,将7个黄牛品种按血液蛋白基因位点关系的远近分成四类:秦川牛、晋南牛和南阳牛为一类,郏县红牛和鲁西牛为一类,复州牛和延边牛各自成一类。  相似文献   
154.
155.
唐万寿  邱怀 《中国牛业科学》1995,21(2):49-51,53
浅谈关于秦川牛的选育和保种问题唐万寿,邱怀(陕西杨陵西北农业大学,陕西杨陵,712100)1秦川牛的形成和名称的由来秦川牛是中国著名的优良地方品种之一,属中原黄牛类型。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纪元前8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黄牛的野生祖先是野原牛,在...  相似文献   
156.
黄牛奶肉改良及效果分析昝林森邱怀(西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陕西杨陵712100为了加快陕西省黄牛改良步伐,提高养牛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自1987年以来,科技人员在陇县、千阳、宝鸡、眉县、永寿、秦都、富平等7县(区)建立黄牛奶、肉改良示范基地,分别用...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第一部分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一)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增长模型生长牦牛的体重增长规律受高寒牧区牧草营养物质四季供给极不平衡的影响,在体成熟前,表现出暖季体重快速增长,冷季体重又逐渐损失,最终呈现体重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的周期性规律.1头牦牛从出生后生长至37月龄,体重平均增长158.7 kg.但在经历的三个冷季,其体重损失达67.0 kg,占增重的42.2%.对3胎以上的3个连续年龄段的G1、G2和G3组生长牦牛(分别为初生~13月龄、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牛不同,生长牦牛从初生~37月龄,公牛与母畜间的体重未表现明显的差异.G1组牛从初生~11月龄,由于随母哺乳和生长发育较快的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体重一直保持增长,只是在13月龄断乳后的牧草极度匮乏期,才略下降0.5 kg.在一年3~4个月的暖季,G2、G3组牛体重分别增长68.9 kg、56.9 kg,日增重分别达561 g和463 g.在约8个月的冷季枯草期,两组牛体重损失基本相同,为33 kg.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长牦牛暖季增重速度逐渐下降.因此,在高寒牧区应推广季节性畜牧业,将淘汰牦牛的屠宰、出售年龄提前到2.5~3.5岁.从出生至37月龄,牦牛体重增长有3个峰值,应采用3个数学模型组合表述这一生长期牦牛体重Y依月龄X变化的生长发育规律性Y1=8.012+13.543x-0.629x2适于描述初生~13月龄的生长曲线;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生长曲线分别由Y2=-359.687+49.977x-1.249x2和Y3=-833.339+63.772x-1.019x2描述.回归系数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60.
CNT在枯草期对同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标准CNT及自制CNT分别处理枯草期青年羯同羊,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结果,CNT能显着促进同羊生长,平均日增重为对照组的2.32~3.53倍,增毛29.63%~46.30%;屠宰率、眼肌面积、后腿重(围)、熟肉率和干物质及粗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背膘厚度减少,肉脂含量显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