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3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6篇
  18篇
综合类   121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60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多孔介质干燥过程分形孔道网络模型与模拟:Ⅰ.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孔道网络干燥理论中普遍以“人造多孔介质”为孔道网络模拟的研究目标,尚未涉及实际多孔体的应用问题。以农副产品中常见孔隙直径范围(10-7~10-4m)的自然多孔介质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几何学、多孔介质渗流物理和传递过程原理,建立了描述多孔介质干燥过程热质传递的分形孔道网络模型和规则孔道网络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多孔介质孔隙内的液相流动、汽相扩散、温度梯度以及孔道微细结构特征等诸多因素对干燥过程热质传递特性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契合自然多孔介质的孔道网络拓扑结构,应用分形孔道网络替代了通常采用的规则孔道网络。  相似文献   
102.
拱坝是复杂的空间壳体结构,结构应力非常复杂,深入分析其应力应变性能,对拱坝体形优化设计和安全评价有重要意义。结合湖北省青龙水电站拱坝工程,采用拱梁分载法及有限单元法对该拱坝进行结构应力分析,为进一步的体形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以11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在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试验田进行品种鉴选试验,通过对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以及纤维品质等的分析比较,筛选出3个优质、高产,适宜在晋南地区种植的棉花品种(系),以期为该地域区棉花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和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概述了9种除草剂对南方亚麻田杂草的田间防治效果,通过田间试验表明,二甲四氯钠、敌草胺、异丙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4种除草剂对亚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理想,速效株防效分别为82.05%,79.49%,82.05%,82.05%;5个月后的株防效在68%以上,鲜重防效在41%以上,且对亚麻无药害,药剂持效期长达半年,可在南方亚麻田杂草防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根据对舒兰地区19种杨树生长量及抗性调查的结果,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品种杨分成三个等级,选出适宜品种5种,不适宜品种11种,希望为当地品种杨的生产繁育、城市绿化和农田防护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6.
关于酸雨(acid rain,AR)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自然状态下,AR污染往往与重金属铅(Pb)等污染复合出现。因此,研究AR和Pb复合污染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复合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重要经济作物大豆(Glycine max)种子为试材,选取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异状发芽率5个参数作为考察目标,分析种子萌发对不同强度AR和Pb处理的响应规律,为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科学评价AR与Pb复合污染的环境安全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7.
杨树扦插地膜覆盖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透明膜和黑色膜覆盖培育扬树苗木,提高了苗木生长量,覆盖透明膜和黑色膜与对照(裸地)相比,苗高生长量分别提高66%和46%;地径生长量分别提高62%和46%。  相似文献   
108.
苏联的苹果栽培始于10~11世纪,至19世纪有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商业性生产。其后,米丘林育成数百个新品种振兴了苹果生产事业。栽培面积达到100万公顷以上,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苏联1979年的苹果产量达750万吨,超过居第二位的美国2倍以上。苏联苹果的产地大致可分以下6个地带。一、南部地带:包括中央亚细亚各共和国。主要的包括有面临黑海的摩尔达维亚,还包括面临里海的阿斯特拉罕州南部。这一地带气候良好,生产生食用的优质苹果,是红魁品种的原产地。二、中部地带:由南部地带向北,从乌克兰北  相似文献   
109.
前言有机会研究最近世界主要国家苹果品种别的生产量,我想介绍一下约10年前的统计比较对照各国的品种动向。本项调查得到了有关诸位的协助,谨致以深切的谢意。另外,年度按西历统一计算,品种名由于国外名称不统一,即按接近实际进行记述,发音不确切之处以原名为准。  相似文献   
110.
1.绪言本品种子1958年在园艺试验场作为苹果新品种试验的优良品系《东北7号》而选出发表的。继之在产地各县试验研究机关进行区域适应性的研究。近年提出了国光的品质问题,以此品种代替国光正在大量增植,产地及市场等方面也强烈地希望迅速普及,这就迫切需要命以正式的品种名。1962年没有等待各县的试验结果,便进行了命名登记。因此在这里,仅根据本场的调查对该品种的特性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