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探讨两系超级杂交早稻陆两优996高产优质制种原理与技术,对母本陆18S的生育特性、不育性表达、制种基地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父母本生长发育规律、制种异交特性及异交栽培、提高种子发芽率等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适宜在湖南一季稻区夏制,湘南双季稻区秋制;以育性敏感期、抽穗授粉期、成熟收获期的安全为前提选择制种基地和安排播种期;培育父母本多蘖壮秧、采用适当行比、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定向培养父母本;父母本授粉态势的改良;制种要求田间纯度检测,全程严格去杂;综合制种技术措施提高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32.
中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20个中稻品种(或组合)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精米粒形(长宽比)头季稻与再生稻无多大变化外,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头季稻均高于再生稻,而糊化温度的碱消值则低于再生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品种(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大多数品种(组合)再生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比头季稻高 ,而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则比头季稻低;总体评价是再生稻的米质比头季稻好.  相似文献   
33.
为选育适合机械化制种的水稻不育系,以H155S作母本、C815S与七桂B的F1代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增压选择,经过5a10代的定向培育而育成的稻米品质优、株型理想、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习性好、配合力强的小粒型两系不育系卓201S,2016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其与大粒型父本配组,已选育出一批适合父母本混播混收机械化制种的杂交稻组合,其中卓两优581于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34.
根据多点试验资料,运用高稳系数法分析C815S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和稳定性,研究C815S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构成因素变异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组合之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参试组合的产量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产量高稳系数与有效穗高稳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5.
两系杂交水稻C两优系列组合的高产根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揭示两系杂交水稻C两优系列组合的高产根系特征及根系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两用核不育系C815S配制7个杂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对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C两优系列组合的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体积、发根力、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a-NA氧化量显著高于对照汕优63。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a-NA氧化量及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发根力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表明,抽穗期的不定根数量和根系a-NA氧化量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可作为水稻高产栽培和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可靠指标。【结论】C两优系列杂交组合在整个生育期内比汕优63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较强的根系活力,保证了其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从而为高产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生育后期仍保持较强的根系活力及地下部与地上部的和谐关系是其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不高不稳、种子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利用全国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应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开发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并利用该系统筛选最适宜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该系统以同时满足不育系育性敏感安全期和抽穗扬花安全期光温条件为依据,采用Java语言编制而成。针对不育起点温度为22.0℃、22.5℃、23.0℃、23.5℃和24.0℃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分别筛选到24、29、20、21和22个安全系数优于海南三亚冬繁的基地,以上5种不育起点温度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最佳繁殖基地繁种成功概率分别可达83%、93%、100%、100%和100%。2010年,在应用本系统筛选到的云南保山繁种基地进行了不育起点温度为22.0℃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繁殖,单产达8 437.5 kg hm-2,创造了我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最高记录,证实采用该计算机系统选择两用不育系繁殖基地是有效的。因此,采用本系统筛选到的繁殖基地进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可望解决海南冬季繁殖风险大、产量不高、种子质量差以及冷水串灌繁殖产量不高不稳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花粉育性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耐热水稻品系996和热敏感品系462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花粉育性为指标,对水稻耐热性进行了QTL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个花粉育性耐热性QTL,暂命名为qPF4和qPF6。qPF4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RM5687―RM471区间,LOD值为7.54,对高温胁迫下花粉育性的表型解释率为15.1%,来自耐热亲本996的等位基因使高温下花粉可育率提高7.15%。qPF6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RM190―RM225标记区间,LOD值为4.43,对高温胁迫下花粉育性的表型解释率为9.31%,能使高温下花粉可育率提高5.25%,加性效应亦来自耐热亲本996的等位基因。定位到的2个耐热QTL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耐热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水稻耐冷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水稻芽期、苗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概况和耐冷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水稻耐冷性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39.
野生稻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野生稻的种质资源概况、野生稻所具的优良性状、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及其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生物技术上应用等方面论述野生稻种资源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应加强对野生稻中优良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促进其在水稻超高产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0.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技术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高不下的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现状,总结机械化制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形势和耕作制度的特点,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通过培育小粒型不育系,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种子粒型(主要是粒厚)的显著差异,实现父母本混播混收、收获后机械分离获得杂交种子的全程机械化制种设想。提出了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小粒不育系应具备的性状特征。按此设想,笔者团队选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南3502S、展998S等,并配组了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组合卓两优581、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成功实现这些杂交稻的高效机械化制种。卓201S等小粒型不育系及其系列杂交组合的育成,是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