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12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探讨碳纳米材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共存时的生态风险,通过水培的方式,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或/和菲对水稻分别暴露及同时暴露下,种子发芽和其幼苗根与冠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响应。研究发现,60 mg·L~(-1)碳纳米管对水稻种子发芽及幼苗根生物量无明显影响,但使幼苗冠生物量增加了约29%,并同时激活了水稻幼苗中抗氧化系统酶。1.2 mg·L~(-1)菲使水稻发芽率降低了约22%,使幼苗根与冠生物量分别下降了约33%和44%,并抑制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对水稻产生显著氧化损伤。同时暴露时,碳纳米管对菲的吸附作用(2 h内吸附量约50%)降低了菲的生物有效性。因此,同时暴露与菲单独暴露比,发芽率与空白无显著差异而冠生物量比空白增加了约19%,虽酶活受抑并发生了过氧化,但过氧化产物累积量显著低于菲单独暴露的情况。因此,碳纳米材料与有机污染物同时存在可缓和有机污染物对植物的毒害,碳纳米材料进入环境可能改变环境中污染物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2.
采用模拟湿地盆栽试验,研究了姜花在Cu胁迫下的积累、分布、化学形态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1)姜花对Cu的积累能力随Cu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各部位对Cu的积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当Cu处理浓度≤150mg·kg~(-1)时,其积累能力表现为根>叶>茎;当Cu处理浓度≥200 mg·kg~(-1)时,其积累能力表现为叶>根>茎.(2)Cu在姜花叶片细胞中的分布具有选择性,其主要分布位点为细胞可溶性部分和细胞壁部分,而在细胞器中Cu的含量较低.(3)Cu在姜花根、茎和叶中赋存的化学形态有明显差异.在根部,Cu的化学形态主要以乙醇提取态和水提取态为主;在茎部,Cu均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而叶部Cu主要以活性较低的氯化钠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盐酸提取态存在.(4)姜花对Cu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但富集能力不强,当Cu浓度达到400mg·kg~(-1)以上时,姜花植株便出现了较明显的毒害症状并随之死亡,因而姜花尚未达到超富集植物的标准.可见,姜花在Cu胁迫下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分布选择性和富集能力,将其运用于湿地Cu污染修复中,将极大地缓解重金属Cu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43.
人工湿地基质磷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较为常见的人工湿地基质(土壤、砂、砾石),研究了它们对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对磷的吸附随着振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沙和砾石的的吸附量在振荡时间为8 h最大;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Temkin方程都能很好地拟合人工湿地基质对磷的等温吸附数量,其中Langmuir等温式的拟合程度最好;3种基质在磷吸附上不存在竞争吸附;3种基质对磷的吸附,均随着磷浓度的增大而减慢。  相似文献   
44.
合理施用无害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泥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小麦、玉米轮作的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的无害化污泥对华北沙化潮土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无害化污泥0 t·hm-2(CK)、15 t·hm-2(A1)、30 t·hm-2(A2)和45 t·hm-2(A3)4种处理下,与CK相比,A3处理在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其中小麦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17.45 g·kg-1,增加了30.91%;玉米季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52 g·kg-1,增加了80.53%。A2和A3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提升也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麦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达到225.91 mg·kg-1和321.18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144.20%和247.18%;玉米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达到154.41 mg·kg-1和190.75 mg·kg-1,分别增加29.19%和59.60%;小麦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达13.53 mg·kg-1和23.92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95.52%和245.66%;玉米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达29.50 mg·kg-1和30.71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40.08%和45.82%。在小麦和玉米轮作周期,随无害化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均得到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分别与无害化污泥的不同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5.
农药、重金属已成为当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污染物质,国内外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卓有建树的研究,特别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通过就农药和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的综合分析和阐述,系统剖析了其产生毒害机理和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相关研究中有待加强的重点,包括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害机理、农药降解中间产物的环境风险以及农药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理等。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含铅量的分析,以及盆栽植物铅富集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成品茶中铅含量超标主要原因之一是茶园土壤含铅量过高引起的,它们成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8583。8种植物对铅的富集和忍受力差异很大,富集量从高到低的次序是青笋、甘蓝、黑麦草、菠菜、大白菜。耐性表现在含高浓度铅的土壤中植物生长量的大小,其排列顺序是:菠菜、萝卜、大白菜、甘蓝、青笋、黑麦草。  相似文献   
47.
目前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围绕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对提高人工湿地除磷、除氮、降解有机物以及运行稳定性等方面的潜力进行了评述,同时结合当前AMF研究现状,针对如何使AMF在人工湿地中发挥最优作用,从人工湿地的类型、运行方式、植物种类、菌种组成及污水水质与湿地基质等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48.
邓仕槐  荣继发 《土壤农化通报》1996,11(3):126-126,F003,119
化学耗氧量(COD)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应用新面世的HH-Ⅲ型化学耗氧量测定仪监测不同水样COD的含量,与化学方法测得结果一致,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999。而前一种方法操作简单,既省时又节约试剂,同时克服了化学方法的不足,还扩大了检测范围。因此,应用HH-Ⅲ型化学耗氧量测定仪监测水质COD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为了探讨芦苇在高浓度畜禽废水污染胁迫下遗传特性的变化,将人工湿地试验池中生长的,受高浓度畜禽废水长期污染胁迫的和未受到污染的供试芦苇材料各20个单株幼芽分别混合提取DNA,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160个随机引物中进行筛选。找到3个能够扩增出差异且重复性较好的RAPD引物:S74、S516和S14。结果表明,在高浓度畜禽废水长期污染胁迫下,芦苇在DNA水平上产生了变异,其变异产生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可能与芦苇抗污染基因紧密连锁,芦苇在高浓度畜禽废水污染胁迫下的抗污染旺盛生长特性也可能与这种变异有关。同时,本研究结果能为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人工湿地植物的强去污能力机理和抗污染特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生态农业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农业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原则,并筛选出一套完整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