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7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91篇 |
农学 | 241篇 |
基础科学 | 156篇 |
165篇 | |
综合类 | 1108篇 |
农作物 | 131篇 |
水产渔业 | 113篇 |
畜牧兽医 | 567篇 |
园艺 | 193篇 |
植物保护 | 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178篇 |
2021年 | 199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37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11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正>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陀螺病毒(Gyrovirus)属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临床上以贫血、骨髓黄染、全身淋巴组织萎缩和免疫机能损害为主要特征。1979年Yuasa等〔1〕首次分离到鸡传染性贫血病毒(Gifu-1株)。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日本、英国、瑞典、美国、巴西、 相似文献
44.
45.
为了解吉林省牛瑟氏泰勒虫病感染情况,本试验根据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通化、安图、舒兰、龙井、辽源、白山共7个县市采集的247份血液样本进行了牛瑟氏泰勒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方式、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牛瑟氏泰勒虫总体阳性率为39.68%(98/247),其中通化阳性率最高为70.00%(14/20),龙井阳性率最低为20.00%(8/40),地区之间除安图和白山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地区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散养牛阳性率64.44%(58/90)与规模化养殖牛阳性率25.48%(40/157)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母牛阳性率38.46%(50/130)与公牛阳性率41.03%(48/117)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岁以内牛阳性率为56.67%(34/60),1~3岁牛阳性率为42.22%(38/90),3岁以上牛阳性率为26.80%(26/97),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吉林省牛瑟... 相似文献
4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乌克兰的马属动物消化道内杯环属的细口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leptostomum)、外射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ultrajectinus)和冠环属的箭状冠环线虫(Coronocyclus sagittatus)的体表形态进行观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虫体外叶冠的形状和数目、雄虫生殖锥和雌虫尾部等结构辨识清晰,立体感强。细口杯环线虫外叶冠细长,小叶状,22枚;雄虫生殖锥腹唇锥形,有丘状突,背唇有囊泡状附属物和指状突;雌虫尾长176μm,末端急剧变细。外射杯环线虫外叶冠宽而长,12枚,内叶冠中有12枚、较长、随外叶冠伸出口囊、位于外叶冠中间;雄虫生殖锥发达,腹唇锥形,背唇两侧有长形突起和泡状附属物;雌虫尾长约386μm。箭状冠环线虫外叶冠细小,片状,20枚;雌虫尾尖锥形逐渐变细,长约130μm。研究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48.
49.
为探究牦牛肾脏高原低氧适应性特点,比较低氧培养下牦牛肾细胞内LDLR基因和PDGFR-β基因与常氧培养下的表达差异,本试验以牦牛肾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氧(21%)和低氧(1%)处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LDLR基因和PDGFR-β基因的m 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氧培养下,PDGFR-β和LDLR基因与常氧处理相比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但PDGFR-β基因随时间增长而恢复正常水平,LDLR基因则一直处于低表达状态。此现象可能是牦牛肾脏能够适应低氧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为揭示牦牛低氧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