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5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究池塘循环水槽(In-pond raceway system,以下简称IPRS)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Letaurus punetaus,以下简称鮰)肌肉中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以传统大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system,以下简称TPS)为对照,利用GC-MS技术对两种模式下的鮰肌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分离鉴定,并结合ROAV确定了不同模式下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IPRS及TPS下分别检测出50种及51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醛类、烃类、醇类及酯类等四大类组成,IPRS鮰肌肉醇类、酮类物质均高于TPS,IPRS下1-戊醇、1-戊烯-3-醇、乙酸乙烯酯、2-壬酮、2,3-辛二酮、1,3-戊二烯、十五烷等物质相对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TPS(P<0.05或P<0.01),己醛等部分醛类物质在含量较高时易呈现令人不愉快的气味,IPRS下优势显著。IPRS下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1-辛烯-3-醇、己醛、庚醛、辛醛、壬醛、2,6-壬二烯醛、癸醛、2,4-癸二烯醛及(E,E)-2,4-壬二烯醛,其中庚醛、2,6-壬二烯醛为TPRS特有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论显示,养殖模式对鮰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较大影响,IPRS下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优于TPS,适合鮰集约化、高密度养殖。  相似文献   
52.
养殖黄颡鱼腹水症病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暴发的腹水症的病原进行了研究.病鱼症状主要为游动迟缓,体表、肝脏充血,积有腹水,后期伴有皮肤溃烂等,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从多处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符合迟钝爱德华氏菌特点,GenBank中同源序列检索结果显示,该菌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迟钝爱德华氏菌自然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53.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沟鲇,英文名为channel catfish,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叉尾鮰属(Ictalurus),原产于北美,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品种[1],产量占美国水产养殖总量的60%以上[2].2016年,美国斑点叉尾鮰养殖量约15万t,总产值为3.86亿美元[3].中国自1984年从美国引入斑点叉尾鮰后,养殖面积和总产量不断增加,2015年总产量达26.5万t[4].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国家,其他国家鮰鱼养殖很少,多以养殖其他鲇形目鱼类为主,如,越南主要养殖芒鲇(俗名巴沙,Pangasius sutchi).美国养殖鮰鱼以本国消费为主,中国是本土消费兼出口,且出口国家集中于美国.  相似文献   
54.
<正>随着近几年市场对斑点叉尾(鱼回)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养殖规模也随之扩大。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了提高(鱼回)鱼养殖成活率、改善养殖水环境会使用到多种投入品。大量使用投入品是否安全,有没有添加违规药物,是影响水产品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今监管不规范的“非药品”领域,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上非药品的使用已大大超过药品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55.
正斑点叉尾鮰(Ictalures Punctatus),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mae),是我国1984年从美国引进较为成功的一种淡水养殖鱼类,随着其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已成为我国经济性状较为优良的饲养鱼类品种之一。养殖上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集群摄食、饲料转化率高、管理方便、易上钩的垂钓品种等特点。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都适合养殖。其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深受老人、孩子的喜爱。成鱼可在池塘中养  相似文献   
56.
不同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特性,随机选取传统池塘(TP)、高密度循环水系统(HD-RAS)和水泥池塘(CP)养殖模式下的鲜活斑点叉尾鮰,测定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和质构特性。结果显示,TP和HD-RAS的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CP;CP的肝体比(2.35%±0.22%)显著高于TP和HD-RAS;与TP相比,HD-RAS和CP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低,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更高;HD-RAS肌肉的亮度值(L*)(58.18±3.56)、红度值(a*)(6.05±1.08)最高,CP最低,分别为48.15±6.04和4.81±0.84;传统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熟肉率最低,离心损失、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最高,HD-RAS和CP之间差异不显著;HD-RAS和CP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著高于TP,但3处理组间的内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水泥池塘养殖模式易造成斑点叉尾鮰生长减慢,而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在该养殖模式下肌肉具有更高的持水力、质构特性,同时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  相似文献   
57.
正斑点叉尾鮰(Letaurus Punetaus),原产于北美,是美国最主要淡水养殖品种~([1]),产量超过了美国鱼类养殖总量的60%以上~([2])。1984年,引入中国后,养殖面积和总产量不断增加,2016年总产量达28.5万t~([3])。中国已经和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国家。中国也从最初单一出口型国家,转变成为本土消费为主兼具一定出口,且出口主要针对美国。中国鮰鱼产业的发展壮大改变了世界斑  相似文献   
58.
四种常用药物对澳洲宝石鲈稚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四种常用药物对宝石鲈稚鱼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0%甲醛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46、124和90mg·L-1,安全浓度为26.8mg·L-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4.8、9.1和5.7mg·L-1,安全浓度为1.0mg·L-1;强氯精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1.4和1.2mg·L-1,安全浓度为0.25mg·L-1;敌百虫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3、1.8和1.2mg·L-1,安全浓度为0.06mg·L-1。宝石鲈稚鱼对四种药物的敏感性强度依次为:敌百虫>强氯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40%甲醛。  相似文献   
59.
饲料蛋白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等能量不等蛋白的原则,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28%、32%、36%、40%、44%的5组饲料投喂日本沼虾[体重(0.28±0.07)g].饲养52 d时测定虾的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投喂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各组日本沼虾之间,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肝胰腺中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0%时,日本沼虾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小;肝胰腺中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当饮料蛋白水平超过36%时胃蛋白酶活性下降,当饲料蛋白水平超过40%时类胰蛋白酶活性下降;胃中蛋白酶有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但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其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ACP酶活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AKP、SOD酶活性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采用直线回归法,拟合出线性方程y=0.354 8x 46.338 0.采用抛物线回归法,拟合出抛物线方程y=-0.077 1x2 5.969 1x-53.420 0.由两个回归方程计算出日本沼虾饲料中的最适蛋白质含量为38.7%~40.3%.结合饲料系数、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的考察,建议在日本沼虾生产中,中期配合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8.7%~40.3%.  相似文献   
60.
试验对斑点叉尾的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的过程进行观察、描述,研究了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斑点叉尾受精卵在水温24±1℃时,出膜时间(胚胎期)约为147h 30min。水温25±1℃时,斑点叉尾鮰卵黄囊期约为13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