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5篇
  10篇
综合类   132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通过对西藏本地及引进的7种优质牧草进行采集和品质分析,筛选出了适宜本地规模化应用的牧草品种豌豆草,以其作为原料之一设计出高、中、低3种能氮比的补饲饲粮(Ⅰ组为869.09.1,Ⅱ组为785.71.1,Ⅲ组为524.62.1),并在海拔3 600 m地区开展母牦牛补饲试验,研究开发出适宜于西藏高寒牧区牦牛的冷季能氮比补饲技术,解决西藏高寒牧区牦牛在冷季补饲技术上和牦牛营养模式上的短板,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及犊牛的生长发育等,优化牦牛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22.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是遏制草地沙化转移的重要生态屏障。植物能量是生态学功能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能量的传输与转化是生命运动的基础特征。因此文章选取蒙辽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对草地植物群落能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针茅群落平均热值显著高于黄蒿、胡枝子、糙隐子草三个群落的平均热值;而黄蒿群落、胡枝子群落、糙隐子草群落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大针茅群落能量现存量最高,其与黄蒿、糙隐子草群落之间有明显差异;胡枝子群落与大针茅、黄蒿、糙隐子草群落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初步探讨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右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潜在关系。方法选取23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脉疾病患者,以冠脉CTA测量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并观察右冠脉形成斑块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结果 130例右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66.45±17.26),100例右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57.94±1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中夹角〈45的有45例,30例有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夹角≥45的患者55例,12例出现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CTA能清楚显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及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特点,其夹角变小可能容易出现冠状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24.
介绍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并总结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5.
延迟投饵对高体革鯻仔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水温为24.5—27.8℃条件下,通过延迟投饵对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仔鱼的摄食、存活及生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宝石鲈仔鱼的卵黄囊在4日龄时吸收完毕,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的油球在6日龄时吸收完毕,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宝石鲈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投饵后2h内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97%;仔鱼在延迟投饵1、2、3、4、5d时,投饵后2h内的初次摄食率分别为100%、90%、67%、30%、0。宝石鲈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摄食后的第4d(7日龄)。延迟1—2d投饵,9日龄时仔鱼的存活率在85%以上;延迟3d投饵时,其存活率为60%;延迟4d投饵时,其存活率仅为22.5%;完全饥饿条件下,宝石鲈仔鱼9日龄时全部死亡。在保证索饵周期相同的情况下,延迟投饵在0—3d内,各试验组之间的仔鱼在全长及体长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延迟4d投饵试验组的仔鱼与延迟0—3d投饵试验组的仔鱼在全长、体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宝石鲈的最佳投喂时间是在仔鱼开口后的3d之内。  相似文献   
126.
分别从杭州华家池黄松田稻田土和浙江金华老黄筋泥稻田土中分离得到能利用甲烷的Z5-6菌株和J2-6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初步认为2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吸水类群(Hygroscopicus)的能氧化甲烷的菌株,暂命名为吸水链霉菌甲烷氧化菌株 S. hygroscopicus strain methane-oxidizing Z5-6和S.hygroscopicus strain methane-oxidizing J2-6。  相似文献   
127.
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斑鳢(母本)与乌鳢(父本))共85个个体(其中斑鳢、乌鳢各30个,杂交鳢25个)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共检出了459个不同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多态谱带数350条,多态性比例为76.2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1.8条多态条带。乌鳢与斑鳢种群间存在稳定的、可以简单地借以进行群体鉴别的标记条带169条,其中父本(乌鳢)特异性条带78条,72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母本(斑鳢)特异性条带89条,71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杂交鳢另外出现了3条非双亲的条带。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斑鳢与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5161,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相近,分别为0.7189和0.7476,斑鳢与乌鳢之间以及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之间的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615、0.3300和0.2909,即AMOVA分析显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间,斑鳢与乌鳢能区分成两大类,杂交鳢则分散于斑鳢和乌鳢种群中;在群体间,杂交鳢首先与乌鳢聚类,然后与斑鳢相聚,表明杂交鳢种群总体上更偏向于父本乌鳢。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发生混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对杂交鳢进行隔离养殖。本文结果将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的遗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其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口黑鲈的地理分布与亚种分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9.
[目的]筛选和优化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适宜的ISSR反应体系,以在对高原鼠兔进行ISSR分析时获得清晰和多态性好的扩增结果。[方法]以高原鼠兔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体系中的模板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Taq酶用量、引物用量、退火温度进行探讨。[结果]结果表明,高原鼠兔ISSR-PCR扩增的最佳条件为:25μl PCR反应体系,其中4lμDNA模板,1.5 mmol/LMgCl2,0.2 mmol/L dNTPs,1.25 UTaq聚合酶,1.5μmol/L引物,复性温度4560℃(退火温度随引物不同而确定)。用11条引物进行了PCR扩增,筛选出效果较好的6条引物。[结论]该反应体系的建立为鼠兔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0.
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体呈纺锤型,扁圆;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至2个或多个黑色椭圆形斑;各鳍式为,背鳍XⅡ~XⅣ-12—14,胸鳍Ⅱ-13—15,腹鳍Ⅰ-5,臀鳍Ⅲ-8~10,尾鳍16~18;第一鳃弓外鳃耙数为29~32;侧线鳞式为86~103,14~16/24~28-A。腹膜为银白色,鳔两室;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为16~22个;左右两肾脏在后部相连,头肾近三角形;脊椎骨为25枚;体腔具脂肪块,脂肪块的重量占体重的11.95%-16.60%。高体革鯻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m+2sm+2st+42t,NF为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