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5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75篇 |
农学 | 90篇 |
基础科学 | 89篇 |
92篇 | |
综合类 | 902篇 |
农作物 | 71篇 |
水产渔业 | 46篇 |
畜牧兽医 | 602篇 |
园艺 | 167篇 |
植物保护 | 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106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75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53.
猪流感的世界流行及公共卫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猪流感 (SwineInfluenza ,SI)是由正黏病毒科猪流感病毒(SI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群发性猪呼吸道疾病 ,临床以突发、高热、咳嗽、呼吸困难、衰竭、高发病率、低死亡率为特征 ,单纯SI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肺炎及其他呼吸器官的炎性变化 ,有其他病原继发或混合感染时 ,病理变化会严重而复杂。目前已发现的SIV至少有H1N1、H1N2、H1N7、H3N2、H3N6、H4N6、H9N2 7种不同血清亚型 ,广泛流行于猪群中的主要有古典型猪H1N1、类禽型H1N1和类人型H3N2毒株。猪流感呈世界性分布 ,可发生…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黄金伴侣对关中奶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在富平县流曲镇双杨村向忠奶山羊场选取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关中奶山羊产奶羊60只,采用配对试验设计方法,试验组日粮中添加黄金伴侣,对照组不添加,两组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结果]试验组奶山羊日均产奶量提高0.4 kg,提高22.22%(P0.05),饲料转化率提高19.38%(P0.05)。日增重增加0.90 kg(P0.05);平均日增重增加0.15 kg(P0.05)。日纯收入增加2.06元。经济效益提高33.40%(P0.05)。[结论]在关中奶山羊日粮中添加黄金伴侣,奶山羊产奶量、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均增加,经济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56.
Fusarium oxysporum对苗期大豆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病原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大豆幼苗根部的皮层组织,随着病原菌的侵入和扩展,细胞出现坏死,组织发生崩解,根部组织表现红褐色病斑。环境因素对病原菌的侵染时期和在大豆体内潜育时间的长短有着明显的影响。侵染时期主要受病原菌侵入前自身所处状态和寄主的影响,侵入后潜育时间的长短则受植株状态的影响。土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病原菌的侵入和寄主的抗病性,间接影响着病原菌在大豆植株体内的扩展和病症的表现。 相似文献
57.
<正> 稀土(Rare Earth)应用近年来发展很快,尤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并且跟多学科联合,逐渐由农业应用向牧草、畜禽、水产、林业、蚕桑等学科和部门应用扩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稀土元素概述稀土是周期表中的一组元素,它由性质十分相近的(La)镧、(Ce)铈、(Nd)铷等15种镧系元素和与之性质十分相似的(Sc)钪、(Y)钇共17种元 相似文献
58.
早籼稻品种更替过程中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南方稻区品种更替过程中大面积推广的18个早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按高秆品种、矮秆品种、矮抗品种、优超品种4个演变阶段,采用常规栽培方法研究其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演变,产量、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均有提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变化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每穗粒数的增加是着粒密度改良所致。农艺性状与年代的回归分析表明,生物量与株高在1980年后有增加的趋势,生育期有缩短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决定早籼稻产量的农艺性状为生物量、株高、收获指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