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赵靖波 《特产研究》2004,26(2):64-64,F003
饲养北美马鹿的收益主要依靠增加鹿茸的产量和提高生产效率。随着饲料价格的上涨,依靠增加投入来提高收益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但是这种投入还是值得的,具有良好产茸遗传性能的北美马鹿将会回报你的投资。养殖者必须集中精力使仔公鹿生长前期的每一天都充分发育,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育成早期梅花鹿消化代谢的影响,选择4只9月龄雄性梅花鹿,按4×4拉丁方设计,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27%、14.26%、15.61%、18.60%)对梅花鹿体重及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及消化率、蛋白质采食量、沉积量、可消化蛋白质量、蛋白质消化率及代谢率、钙磷采食量及消化率、血液总蛋白及白蛋白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清尿素氮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配合日粮蛋白质水平为15.61%时,蛋白质代谢率为30.64%。蛋白质沉积量y1与蛋白质采食量x1呈正相关,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0.394x1-27.568,R2=0.882 8,n=8(P<0.05)。  相似文献   
23.
我国鹿业有悠久的历史,经过行业的数次起落我国人工养鹿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但却竞争不过新西兰、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新兴养鹿国家,综合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
梅花鹿、马鹿营养与其血清IGF-1浓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8只成年雄性梅花鹿,6只成年雄性东北马鹿,在不同生理时期供给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测定鹿血清IGF-1及GH浓度,并分析梅花鹿及马鹿采食的能量及可消化蛋白和血清IGF-1及GH浓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梅花鹿及东北马鹿可消化蛋白质与血清IGF-1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GH浓度无显著相关(P>0.05).本实验分别可以拟合线性函数方程梅花鹿为DCP(g/d)= 6.8657 IGF-1(ng/mL) + 94.167(n=5,P<0.05,R2=0.8253),东北马鹿为DCP(g/d)=12.406 IGF-1(ng/mL) + 419.44(n=5,P<0.05,R2=0.8615).2、梅花鹿及东北马鹿各生理时期消化能与血清IGF-1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GH浓度无显著相关(P>0.05).本实验分别可以拟合多项式函数方程梅花鹿为ME(MJ/d) =0.0145x2-0.1875x+27.353(n=5,P<0.05,R2=0.7955),东北马鹿为ME(MJ/d)=0.0219x2-0.3323x+56.17(n=5,P<0.05,R2=0.8361),其中x为血清IGF-1浓度(ng/mL).  相似文献   
25.
毛皮动物矿物元素的需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毛皮动物主要矿物元素的基本功能及缺乏的后果 ,同时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给出了适宜的推荐量。  相似文献   
26.
我国毛皮动物饲养量已跻身世界生产大国前列,主要集中在东北南部、河北省、山东省的广大地区,但是因为品种退化、养殖技术落后、加工技术含量低等原因,我国生产的皮张价格无论生皮还是熟皮一直低于北欧、北美等毛皮动物发达国家,经济效益较低。另外,多数养殖户属于刚刚入行,对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常常束手无策。经调查、筛选,本文将对以下几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7.
试验研究窝箱不同加热方式对1~7 d仔貂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了150只已成功交配的一岁母貂(标准黑貂),平均体重为( 1084.2±169.6) g,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分别是对照组(无加热无笼网结构)、试验Ⅰ组(底部电热板19 ℃)、试验Ⅱ组(底部电热板15 ℃)、试验Ⅲ组(笼网结构加热10 ℃)、试验Ⅳ组(笼网结构不加热,<10 ℃)。结果表明,各组间产仔个数、出生活仔数、出生成活率、7 d活仔数无显著差异(P>0.1),但7 d成活率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Ⅰ组7 d后的仔兽成活率显著高于Ⅲ组,而与其他各组间虽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其他各组,Ⅲ组妊娠天数要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Ⅰ、Ⅱ组的仔貂聚集度要明显低于其他各组,Ⅰ组混合度最高(20.8%),Ⅱ组的仔貂分散度最高(26.34%),Ⅳ组的仔貂分散度最低(4.55%);对照组的营救时间最短(5.24 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得出对于1~7日龄仔貂,窝箱底部电热板加热方式要优于笼网结构加热,当底部加热至19 ℃时,对仔貂成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28.
本试验以吉林左家区标准黑貂为例,根据标准黑貂选种标准,量化种貂的选种性状,将所选母貂的繁殖性能及其所产幼貂断奶时的生长发育性状、成年貂的毛皮性状等指标进行具体量化,综合优选出符合要求的种貂来构建育种基础群,达到提高种群质量的目的,为生产实践提供具体操作规范,为下一步水貂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9.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料水比的湿拌料对育成期银狐采食量、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及体重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3.44±0.19)kg的12周龄左右的健康银狐3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只,公母各占1/2。3组银狐分别饲喂料水比为1.0∶2.5(Ⅰ组)、1.0∶3.5(Ⅱ组)和1.0∶4.5(Ⅲ组)的湿拌料,试验期48 d。结果表明:1)随着湿拌料添加水分比例的升高,各周龄银狐的干物质平均日采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Ⅲ组银狐干物质平均日采食量在14、15、17、18、19周龄时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在16周龄时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干物质总采食量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且Ⅱ组也有高于Ⅰ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2)Ⅰ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蛋白质消化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Ⅰ组较Ⅱ组升高4.62%,Ⅱ组较Ⅲ组升高5.42%;脂肪消化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Ⅰ组较Ⅲ组升高4.03%,Ⅱ组较Ⅲ组升高4.46%。3)食入氮表现为Ⅲ组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Ⅱ组也有高于Ⅰ组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尿液量随着湿拌料添加水分比例的升高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氮沉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粪氮排出量表现为Ⅲ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高于Ⅰ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湿拌料添加水分比例的升高,尿氮排出量有升高的趋势,而净蛋白质利用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4)不同料水比的湿拌料对银狐不同周龄平均体重、各阶段平均日增重、总增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于料重比,Ⅱ组较Ⅲ组降低4.30%,Ⅰ组较Ⅱ组降低1.21%,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从降低环境污染和饲料成本以及保证银狐体增重的角度出发,育成期银狐湿拌料中料水比以1.0∶2.5为宜。  相似文献   
3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铜源对育成期雌性银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寻求育成期雌性银狐饲粮中适宜铜源。试验选取40只平均体重为(3 315±11)g的健康雌性银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银狐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甘氨酸螯合铜(Ⅰ组)、蛋氨酸螯合铜(Ⅱ组)、硫酸铜(Ⅲ组)、柠檬酸铜(Ⅳ组)的试验饲粮,各试验饲粮中铜源的添加水平以铜计均为30 mg/kg。基础饲粮中铜含量为5.47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不同铜源对育成期雌性银狐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Ⅳ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Ⅲ组(P<0.05),Ⅳ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不同铜源对育成期雌性银狐的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铜蓝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Ⅳ组尿素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略高于其他组。不同铜源对育成期雌性银狐的血清白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Ⅳ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Ⅰ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Ⅱ和Ⅲ组(P<0.05),Ⅰ和Ⅲ组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得出育成期雌性银狐饲粮适宜铜源为柠檬酸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