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印度小裂绵蚜是我国苹果上的一种新害虫,国内新记录种。该虫已在云南省昭通和昆明市苹果种植区普遍发生与为害,全省发生面积9 610.0hm2,占种植面积的37.3%。若虫体白色或乳白色,体外被白色绵状物,主要为害苹果须根和新根,不形成肿瘤,集中发生于地下0.5m范围以内。印度小裂绵蚜对苹果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为30.7%,严重影响苹果树的生长和产量。本文介绍了印度小裂绵蚜的分布、发生与为害,及其与苹果绵蚜在形态特征和为害特点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3.
笔者见证了以昭阳区为代表的高海拔稻作区水果豌豆引种到产业发展的过程。根据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将水果豌豆高产栽培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当地水果豌豆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同类区域水果豌豆种植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苹果绵蚜在昭通市1年最高发生15~16代,最低发生10代,世代重叠。10月份部分虫进入越冬期,1月份苹果绵蚜开始活动。7~8月份,完成1代仅需11~27 d,而在冬季完成1代需50.3~92.5 d。1年产生2次有翅蚜,夏季有翅蚜所产生的后代均为孤雌蚜,而秋季所产生的后代不仅有孤雌蚜,而且能够产生性蚜。各龄虫均有越冬,其中以第2龄虫为主,田间尚未发现性蚜和卵。第1龄虫为全年主要迁移虫态,占98%以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查阅前人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稻-鱼-鸭共育模式的应用现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稻-鱼-鸭共育模式的生态功能、控害机理、增值效应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云南省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为稻田实现农药化肥减投减量,提高稻田产出寻查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剂啶虫咪对苹果绵蚜的天敌日光蜂蛹的羽化率、成虫的死亡率影响很小,对成虫的击倒率也低,属于2级微害产品;毒死蜱对蛹羽化率、成虫死亡率影响大,达到或接近4级有害产品标准;除虫菊和乙酰甲胺磷对日光蜂的毒性介于上述2种农药之间;印楝对蛹的羽化中度有害,但对成虫属微害。防治绵蚜要注意选用对日光蜂等天敌毒性较小的药剂。  相似文献   
17.
2008-2012年, 采用浸叶法连续5年测定了云南省2个主要蔬菜种植区通海县和弥渡县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Bt制剂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评价。结果表明,两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均表现为低抗或无抗性,抗药性无明显上升趋势。比较了在光照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3种不同Bt制剂对通海和弥渡县小菜蛾盆栽药效,药后第5天通海和弥渡小菜蛾种群在恒温(25±1 ℃,RH65%~70%)和自然条件下(12~28 ℃,RH50%~75%)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95.5%和80.2%~90.6%、78.8%~89.1%和73.4%~85.7%,两者差异不显著。云南小菜蛾种群对Bt制剂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在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云南不同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发展趋势,2012-2015年,连续4年采用稻茎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滇西沧源、滇西南勐海和滇东师宗3个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云南不同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总体在0.9~23.4倍,其中对毒死蜱的抗药性最高,除少数年份外,LC502 mg/L,抗性倍数10倍,抗药性达到了中等水平,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对噻嗪酮的抗药性呈下降趋势,滇西沧源和滇西南勐海种群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由2012年的中抗水平(11.0倍和23.4倍)下降到2015年的4.6倍和7.5倍;3个稻区种群4年对吡虫啉、吡蚜酮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最高达7.2、6.5和5.5倍,总体表现为无抗或低水平抗性。由于噻嗪酮和毒死蜱在云南稻区的频繁和广泛使用,田间白背飞虱已对其产生抗药性,建议限制这两种杀虫剂的使用频率或与不同作用方式的药剂轮换使用,其余药剂可以有计划地选用。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滇中温带高海拔地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最佳防治方法,本研究选用不同剂型的3种药剂,分别使用“惊扰撒施”法、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进行比较,探索不同方法对红火蚁工蚁减退率的影响和对蚁巢的灭除效果。结果表明:饵剂、粉剂使用“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对工蚁减退率和蚁巢的灭除效果均高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药后3 d、10 d,饵剂“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灭除效果最好,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均为100%;粉剂普通撒施法灭除效果最差,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分别为65.67%、59.62%和25.00%、25.00%。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和饵剂“惊扰撒施”法对红火蚁的灭除效果较为彻底,值得推广应用,粉剂普通撒施法效果较差,不建议使用,其他方法可作备选方法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