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剂啶虫咪对苹果绵蚜的天敌日光蜂蛹的羽化率、成虫的死亡率影响很小,对成虫的击倒率也低,属于2级微害产品;毒死蜱对蛹羽化率、成虫死亡率影响大,达到或接近4级有害产品标准;除虫菊和乙酰甲胺磷对日光蜂的毒性介于上述2种农药之间;印楝对蛹的羽化中度有害,但对成虫属微害。防治绵蚜要注意选用对日光蜂等天敌毒性较小的药剂。  相似文献   
12.
2019年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春夏季发生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2019年1月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被发现以来, 截至6月24日, 全省已发生16个州(市)128个县(区、市), 累计发生面积达11.72万hm2, 总体呈现由滇西南、滇南、滇西向滇东南、滇中、滇东北和西北迁飞扩散的趋势。4-5月, 实地调查受害株率4.00%~97.00%, 平均单株虫量0.02~2.72头。同时, 世代重叠现象突出, 田间可见各种虫态。到6月下旬, 随着西南季风加强和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特征已经从初期的零星发生、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以境外虫源为主向全境普遍性发生、发生程度高及境外虫源与本地虫源混合发生为害转变。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 云南玉米周年种植及播期的复杂化也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提供了连续不断的丰富食料, 成为其为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0月31日我们在楚雄州元谋县(25.899°N,101.791°E)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田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发生严重。田间调查表明: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的受害株(丛)率分别为90.63%、31.64%、100%和86.84%,有虫株(丛)率分别为24.65%、17.19%、12.20%和27.19%,百株虫量分别为28.13、23.05、12头和42.98头。同时,发现草地贪夜蛾在青稞、燕麦、糜子上的为害特征与在玉米上的特征不同,表现为低龄幼虫食叶蛀心,高龄幼虫切根断蘖(穗)。与在小麦上的为害特征相似:1~2龄幼虫分布于叶片和心叶上;3~4龄幼虫向下移动至中部叶片、叶鞘和近地表面的分蘖着生处;4~6龄幼虫多数躲避在麦丛基部和表土下1 cm根茎连接处和缝隙中,与地下害虫的为害特征相似,不易发现,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在昭通市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苹果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研究形成适合本市实际的苹果绵蚜综合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减轻其为害损失,在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的支持下,1998~1999年笔者开展了苹果绵蚜发生规律的调查,明确此虫在本市1 a发生3次高峰,不同季节的为害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滇中温带高海拔地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最佳防治方法,本研究选用不同剂型的3种药剂,分别使用“惊扰撒施”法、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进行比较,探索不同方法对红火蚁工蚁减退率的影响和对蚁巢的灭除效果。结果表明:饵剂、粉剂使用“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对工蚁减退率和蚁巢的灭除效果均高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药后3 d、10 d,饵剂“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灭除效果最好,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均为100%;粉剂普通撒施法灭除效果最差,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分别为65.67%、59.62%和25.00%、25.00%。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和饵剂“惊扰撒施”法对红火蚁的灭除效果较为彻底,值得推广应用,粉剂普通撒施法效果较差,不建议使用,其他方法可作备选方法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6.
苹果绵蚜在昭通市1年最高发生15~16代,最低发生10代,世代重叠。10月份部分虫进入越冬期,1月份苹果绵蚜开始活动。7~8月份,完成1代仅需11~27 d,而在冬季完成1代需50.3~92.5 d。1年产生2次有翅蚜,夏季有翅蚜所产生的后代均为孤雌蚜,而秋季所产生的后代不仅有孤雌蚜,而且能够产生性蚜。各龄虫均有越冬,其中以第2龄虫为主,田间尚未发现性蚜和卵。第1龄虫为全年主要迁移虫态,占98%以上。  相似文献   
17.
红火蚁是世界范围内重要入侵有害生物,预测和研究红火蚁在我国的适生区,可为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搜集并整理红火蚁在我国区县级的发生点数据,通过计算2000—2022年间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等19个生物气候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VIF和Pearson检验筛选获得6个最主要的气候变量,基于Biomod2的组合模型对当前红火蚁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影响红火蚁适生区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为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与平均气温日较差,当前时期的红火蚁高度适生区集中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贵州、云南、江西和重庆等省市,研究结果为红火蚁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08-2012年, 采用浸叶法连续5年测定了云南省2个主要蔬菜种植区通海县和弥渡县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Bt制剂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评价。结果表明,两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均表现为低抗或无抗性,抗药性无明显上升趋势。比较了在光照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3种不同Bt制剂对通海和弥渡县小菜蛾盆栽药效,药后第5天通海和弥渡小菜蛾种群在恒温(25±1 ℃,RH65%~70%)和自然条件下(12~28 ℃,RH50%~75%)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95.5%和80.2%~90.6%、78.8%~89.1%和73.4%~85.7%,两者差异不显著。云南小菜蛾种群对Bt制剂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在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笔者见证了以昭阳区为代表的高海拔稻作区水果豌豆引种到产业发展的过程。根据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将水果豌豆高产栽培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当地水果豌豆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同类区域水果豌豆种植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