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远缘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创造新种质和遗传群体。20多年来的研究利用趋势表明,玉米(Zea may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也有应用的潜力,但是都未做详细的对比研究,至今尚未成为小麦育种的成熟技术手段,主要原因是在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萌发以及染色体加倍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还达不到稳定、高频率生产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技术水平,导致与育种结合推广应用的速度很慢。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方便、安全、高效的小麦单倍体苗加倍处理方法,选用秋水仙素3个浓度(0.1%、0.2%、0.3%)、3个处理时间(3h、4h、5h)对单倍体苗进行浸根加倍处理;同时,比较了加光与不加光、全程通气与不通气、分蘖节打孔与不打孔等技术措施下单倍体苗的移栽成活率、加倍结实率。结果表明,室温下以0.2%的秋水仙素浸根处理3~4h,期间持续通入空气并进行遮光处理的效果最佳,可获得90.0%的加倍率。避光和持续通气处理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加倍率,其在高浓度加倍处理和长时间加倍处理时显得尤其重要。分蘖节打孔伤害了植株,降低了加倍后植株的成活率,但能提高低浓度短时间处理时植株的加倍率,对低浓度长时间处理和高浓度处理则不适用。  相似文献   
13.
当培养条件、胚龄、胚发育期间的积温一致时,培养基就成为胚萌发和成苗的关键性影响因素。选用4种培养基(B5、B5 0.1 mg L-1 BAP 0.1 mg L-1 NAA、 1/2MS、1/2MS 0.1 mg L-1 BAP 0.1 mg L-1 NAA)培养3个小麦杂交组合F2与玉米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胚,以比较不同培养基对单倍体胚的萌发和成苗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培养基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胚萌发率表现为1/2MS(75.24%)>1/2MS 0.1 mg L-1 BAP 0.1 mg L-1 NAA(68.68%)>B5 0.1 mg L-1 BAP 0.1 mg L-1 NAA(67.00%)>B5(66.67%);胚成苗率表现为: 1/2MS(63.11)>B5(50.67%)>B5 0.1 mg L-1 BAP 0.1 mg L-1 NAA(4.00%)>1/2MS 0.1 mg L-1 BAP 0.1 mg L-1 NAA(3.30%)。无激素的1/2MS上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75.24%)和平均成苗率(63.11%)都最高,能稳定地一次成苗。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小麦基因型是影响单倍体胚萌发和成苗的重要因素,无激素的1/2MS最适合于小麦单倍体胚的萌发和一次成苗。  相似文献   
14.
在种植小麦赤霉病高感品种襄麦1321的田间进行施药试验。调查5种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分别喷施1~4次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24h内降雨对氰烯菌酯的防效影响最大;咪鲜胺防效相对较差,不同施用次数的病指防效为42.51%~64.55%;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氰烯菌酯施用3~4次的处理防效较高,病指防效均达70%以上;福美双的防效随施用次数增多而提高,施用4次的处理防效也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小麦单倍体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影响着整个单倍体育种的效率。概括了小麦单倍体试管苗的炼苗和移栽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方法]对矮败小麦的创制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引入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想。[结果]矮败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开放授粉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又发挥了矮变1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是较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目前对矮败小麦的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群体改良的种质资源平台、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技术平台及利用矮败小麦作为新品种选育的生产平台。通过在已建立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中引入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矮败小麦高效育种生物技术新体系。[结论]该研究为矮败小麦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特殊的生态条件下,通过对四川省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的5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水稻纹枯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与致病力鉴定.田间致病力鉴定研究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通过对这些来自不同县(市)的病原菌与不同抗性水平水稻品种之间致病力差异比较,了解纹枯病菌的分布特点和致病力差异,为有效控制其流行、减少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危害打下基础,也为筛选到高抗纹枯病的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多效唑(PP_(333))、萘乙酸(NAA)、助壮素(Pix)等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独或混合处理油菜种子,研究其对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GA_3浓度在160mg/L以下时可提高发芽率.但在160 mg/L以上则随浓度提高出现抑制发芽现象;100-300mg/L的Pix、PP_(333)处理均降低发芽率,以PP_(333)处理抑制更明显;10~90mg/L NAA处理对发芽率影响不明显,但严重抑制根的生长:10~50mg/L的ABA处理油菜种子,不同浓度均抑制种子发芽,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50mg/L的GA_3与100mg/L的Pix等体积混合,有促进油菜种子发芽效应.  相似文献   
19.
红花檵木短穗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红花檵木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用3种浓度NAA处理过的红花檵木当年生枝条为插穗,在3种不同基质上进行扦插试验。[结果]在相同基质上,500和250 mg/L NAA对插穗生根量的影响差异不大,1000 mg/L NAA处理的插穗生根量最低,最佳处理组合为NAA 500 mg/L+粗河沙+本地土壤(粗河沙∶本地土壤=3∶7)或厚河沙+NAA 500 mg/L 500 mg/L NAA处理的插穗的生根长度最长,1000 mg/L NAA处理的插穗的生根长度最短。相同浓度NAA处理下,在河沙和河沙+本地土壤上扦插的插穗的生根长度长于本地自然土扦插的插穗。插穗生根长度的最佳处理组合为厚河沙+NAA 500 mg/L。新梢生长的适宜处理组合为NAA 500mg/L+粗河沙+本地土壤(粗河沙∶本地土壤=3∶7)。[结论]综合考虑各因素,红花檵木短穗扦插繁殖的最佳处理组合为NAA 500mg/L+粗河沙+本地土壤(粗河沙∶本地土壤=3∶7)。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密度对襄麦D31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襄麦D31对播期和密度的反应规律,于2015-2016年度在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密度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2015年10月14日至11月8日间,播期对襄麦D31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因为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作用显著而对籽粒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以10月29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 329.5kg·hm~(-2)。在180万~315万·hm~(-2)范围内,播种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分别呈现显著提高和显著下降的趋势;播种密度对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以180万·hm~(-2)密度时的产量最大。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和密度反应趋势不同。综合各项试验结果,为争取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襄麦D31(2015年)适宜播期为10月24日至11月3日,适宜密度为180万·hm~(-2)左右,以10月29日播种产量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