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9篇
  29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流苏树是中国二级保护植物,对其繁育技术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了前人对流苏树繁育技术的研究,从其种子休眠、打破种子休眠,到流苏树的播种育苗、扦插繁殖、嫁接繁育以及组培快繁等方面,对流苏树繁育技术的特点进行总结与归纳,分析了不同阶段不同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流苏树的快速繁殖、优质大苗的培育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参考,并从繁育技术、应用价值及古树资源的保护利用等方面对其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2.
播期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引种种植,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条件复杂,限制了藜麦的引种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了深入探讨播种时间对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藜麦适宜播期对地区气候条件的响应,于2014—2015年在阴山北麓区进行藜麦播期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年设置10个播期处理S1—S10(早播:S1—S3,4月18—28日;常规:S4—S7,5月3—18日;晚播:S8—S10,5月23日—6月2日),调查不同播期下藜麦的生长、生理及产量。结果表明:1)该地区藜麦成熟所需生长季≥10℃积温为2 112~2 214℃,灌浆至成熟期积温≥344.2℃,藜麦大田生育期为114~150 d,S10处理(6月2日播种)没有满足该条件籽粒不能正常成熟;2)早播处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均长于常规和晚播处理,分别多出7.8~14.4 d和9.0~17.8 d;3)处理S1—S5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较高,其中S2(4月23日)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最高,与常规处理和晚播处理间均呈极显著差异;4)藜麦开花期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处理S2(4月23日)光合性能表现较强,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各处理中单株籽粒重和产量均为S2(4月23日)处理最高,与常规和晚播处理间呈极显著差异,S2处理产量比产量最低的S9(5月28日)处理高2.87倍;6)通过对不同播期间降雨和积温气象因子分析发现,积温是影响阴山北麓藜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气象因子,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灌浆至成熟期小穗数和单穗重来影响产量。因此,早播有利于藜麦前期干物质量和叶面积形成,增加灌浆期—成熟期积温,促进籽粒养分积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本试验表明阴山北麓区藜麦种植的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5月上旬,应合理安排播期,重视积温对藜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尤其应重视生育后期低温的制约,是保证藜麦大面积推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3.
马铃薯施肥肥效及养分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对6年14项次的马铃薯氮磷钾肥肥效试验,研究了施用氮磷钾化肥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肥料利用率和施肥对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N)平均增产21.3%,每千克N增产马铃薯37.9kg;增施磷肥(P2O5)增产18.4%,每千克P2O5增产马铃薯51.8kg;增施钾肥(K2O)平均增产15.3%,每千克K2O增产马铃薯35.9kg。总的增产效果:氮肥>磷肥>钾肥。14项次试验中增施氮肥的肥料利用率(N)为24.3%~45.2%,平均32.9%;增施磷肥的肥料利用率(P2O5)为7.5%~20.9%,平均14.8%。增施钾肥的肥料利用率(K2O)为38.3%~92.6%,平均49.8%。平均生产1t马铃薯吸收N为6.15kg,吸收P2O5为1.36kg,吸收K2O为6.17kg。马铃薯淀粉含量旱地明显大于水浇地。减N处理马铃薯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NPK配合处理。  相似文献   
24.
农牧交错带不同间套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牧交错带不同带状间套作不但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冬春季节防风固沙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间套作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和产量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间套作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2009年到2011年在内蒙古武川县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地上部干物质质量随大于0℃有效积温增长的指数线性(expolinear)关系对不同作物间作和单作的地上部干物质增长动态进行拟合,量化了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生长速率的变化和生长与发育延缓的程度。采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研究了农牧交错带几种典型间作模式的土地生产力。结果表明:向日葵/马铃薯、莜麦/马铃薯和莜麦/豆类大带宽(2m:2m带宽)间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基于经济产量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2、1.09和1.05,说明间作能提高土地生产力5%~12%。窄带宽模式(1m:1m带宽)间作优势小于大带宽模式,而且年际间的变幅较大。间作显著提高了向日葵收获指数,对其他作物收获指数的影响不显著。间作中高秆作物如莜麦在莜麦和豆类的间作中具有显著的边行优势。间作和单作相比,显著降低了作物最大生长速率(cm);但相对生长速率rm和单作的差异不显著;在间作中,矮秆作物(马铃薯和箭舌豌豆)的生长进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缓,到达冠层最大盖度时所需的有效积温比单作多117~387℃·d,考虑到试验区作物生长季内的日平均温度为15℃左右,这2种间作作物的生长延缓了约8~26d。总体来讲,农牧交错带的这几种典型带状间作种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间作产量优势和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大带宽间作模式,间作优势较为明显,而且还能降低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25.
播期对毛叶苕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毛叶苕子苗情不稳、低产晚熟等问题,通过连续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究4月10日(ST1)、4月20日(ST2)、4月30日(ST3)和5月10日(ST4)4个播期下毛叶苕子生育期持续时间、农艺性状、干物质累积和籽粒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播期对毛叶苕子各生育期持续时间及出苗率有显著影响,不同播期下毛叶苕子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根瘤数差异显著,且干物质积累量呈慢—快—慢增长趋势,其中均以ST2播期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2年均以ST2处理最高,为942.45~1 056.75kg/hm2,籽粒产量同积温和降水量显著相关,且积温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4月20日播种毛叶苕子能较大程度适应当地水热条件,增加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根瘤数,实现稳产高产。4月20日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毛叶苕子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26.
在藜麦种植过程中,存在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高等问题,从而导致藜麦产量品质降低及收获困难。为降低植株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通过对比不同源库调节措施:去叶(CLE)、去侧枝穗(CSE)、去叶去侧枝穗(CLS)、去顶穗(TOP)、包顶穗(PTE)和对照(CK),旨在探明植株养分积累对不同源库调节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藜麦产量均与对照间呈显著性差异,CSE处理未折断穗产量最高,较CK高5. 2%,其植株茎粗较CK增加14. 0%,分枝数减少10. 0%,千粒质量增加6. 0%,TOP较CK处理分枝数增加了8. 0%;顶穗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效应大于侧枝穗,CSE处理较CK显著增加光合有效辐射,产量与粒质量/叶干质量、粒质量/叶面积和粒数/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源库器官对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作用大小关系为叶片顶穗侧穗;藜麦灌浆期-成熟初期,顶穗和侧枝穗对植株养分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CSE、TOP、CLE处理总养分贡献率分别为对照的100. 5%,87. 6%,49. 0%。因此,在藜麦生育后期,穗为主要源器官之一,且顶穗优势明显,生产上应在选择优良品种、适宜水肥管理和合理密植基础上,配套去顶穗(打顶)或去侧枝穗措施,去除顶端优势或无效库器官,从而达到调节养分流向和提高养分积累效率的目的,促进源库协调发展,实现藜麦品质及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7.
为建设防沙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有效防治农田风蚀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论述了防沙型旱地农业产生的背景与意义,探讨了防沙型旱地农业技术的原理、内涵与实现途径,总结了近20年来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防沙型农业技术研究进展,并对防沙型农业的发展未来进行展望。防沙型旱地农业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对北方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采用田间采样及室内培养方法,对内蒙古武川县耕地、退耕还灌地和放牧草原3种类型土地土壤微生物各类群的数量分布和层化比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耕作层(0~3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呈逐层下降趋势,3种类型土地的土壤微生物总数相差不大,3种类型土地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提出了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的概念,并认为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指示动态土壤质量(土壤演替方向)的指标,当一个区域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大于2时,土地一般不会发生退化现象。在研究的3块实验区域中,耕地存在较高的退化风险.退耕还灌地正处于逐步恢复的阶段,放牧草原依然存在逐步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
带状留茬间作对防治干旱地区农田风蚀沙化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不同类型耕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因素的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揭示了该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的特点及风蚀作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观察研究了粮草、糖薯和灌草带状间作及其残茬覆盖度对减轻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指出在农田防护林不完善的阴山北 麓旱农区,采用带状留茬间作轮作具有良好生态效应,可以有效地控制农田风蚀沙化,减轻风蚀危害,进而明确了不同类型退化农田应采用的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方式与增产增收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0.
氮磷钾平衡施用对油用向日葵产量及肥料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明确施用氮、 磷、 钾化肥对油用向日葵产量的影响,以及油用向日葵对氮、 磷、 钾养分的吸收规律和利用效率,于2008~2010年在内蒙古河套及土默川的向日葵典型种植区域进行了9 项次田间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施用氮、 磷、 钾肥均有增产效果,其中氮肥增产效果最好,钾肥其次,磷肥增产最少,增产幅度分别为20.5%、 14.4% 和 11.5%,每公斤 N、 P2O5 和 K2O分别增产油用向日葵籽粒3.5、 5.0 和 4.6 kg。施用氮、 磷、 钾化肥的养分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4.3%、 14.8%和50.2%。生产100 kg油用向日葵籽粒分别需要N、 P2O5 和 K2O 4.99、 1.74 和 6.78 kg。以上重要参数的确定为向日葵的科学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油用向日葵实现增产增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